237
 
本期主題:有願就不難







「志之所趨,無遠勿屆;窮山距海,不能限也。」
只要有心,以願心為導,
不畏艱難,
化挫折為奮起基石,
淬鍊生命,超越自我,
共享生命成長的喜悅!
以願導行 以行滿願--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  修行學佛最重要的就是發願,有願必成。我們天天都在念四弘誓願,對於四弘誓願的道理,更要深切地去了解。《佛說無常經》云:「為濟有情生死流,令得涅槃安隱處。」發願,應當要依據四諦法門來發四弘誓願,「濟」度「有情」眾生出離「生死」之「流」。「流」就是一種流向。沒有覺悟的眾生,這念心流到外面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流轉生死、流轉六道、流轉三界,始終是生生死死、死死生生,就稱之為「出流」;覺悟了,返照自心,就稱之為「入流」。

依苦集滅道 發四弘誓願

  一般人從早到晚,不外乎是為了名利財色、家庭、兒女、事業、乃至於男女的情愛,在打拚、奮鬥、追求,心當中都是為自己著想的念頭,心量狹小,念念生滅,都是我執、煩惱。有了這些煩惱的因,將來一定會招感苦果。

  眾生有生、老、病、死種種苦惱,在苦海當中頭出頭沒,不得出離,這就是苦諦。佛法講「觀眾生苦,發菩提心」,要發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的大願,如同地藏菩薩所發的大願: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;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。」要觀眾生苦,才能發得出這個願;假使沒有了達眾生苦,願就發不出來。

  有些人不敢發願,心想:「如果我發了這個願,將來卻沒辦法度眾生,豈不是打了妄語?恐怕佛菩薩會責怪……」因為發心不夠廣大,心量狹小,所以無法發願;然而若沒有願就沒有行,修行就很難成就。以讀書來講也是如此,要先設定一個目標,例如至少要讀到大學畢業;假使連這個目標都沒有,恐怕很難讀到大學。

  修行也是同樣的道理。我們想想,發了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的大願,即使度不盡眾生,能度一半也不錯;即使度不到一半,能度四分之一也不錯。假使連這個願都不敢發,一個眾生都度不了,這就不是菩薩行的根本。所以,要依苦諦來發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的大願。

  其次是集諦。「集」就是集合過去的善業、惡業,乃至心當中的種種煩惱,這些能招感三界生死苦果。所謂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依集諦來發願,就是要斷煩惱。用什麼來斷煩惱?用戒定慧、用六波羅蜜……佛說八萬四千法門,都是用來斷煩惱的。發了這個大願,這念心就能產生力量,自然就能把煩惱降伏下去;假使沒有發這個大願,心就沒有力量,煩惱一來,就被煩惱吞沒、打敗,最後就會退失菩提心。所以,願心要廣大。

  再其次是道諦。「道」就是三十七助道品,乃至種種法門。就像醫生要幫病人治病,必須懂得處方、脈理;想要度眾生,也必須知道方法。菩薩向五明處學,第一是內明,第二是外明;外明包括工巧明、醫方明、因明、聲明。要度無量無邊的眾生,就必須懂得無量無邊的法門,所以要發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的願。

  最後是滅諦。「滅」就是寂滅、就是涅槃;涅槃,就是寂靜。世間上的一切都是無常,我們的心念也是無常,所以要歸於寂滅這一念心,要依滅諦發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的大願。

  究竟佛道在哪裡?佛道有深有淺。以小乘而言,聲聞四果、緣覺果都是佛道;以大乘而言,菩薩三賢十地也是佛道;而最高的佛道,就是如來。不論大乘、小乘,「佛道」都是指我們當下這念心要達到不生不滅,煩惱不生、本性不滅。諸位聽法的這念心達到一念不生,當下就是禪悅為食、法喜充滿。每個人都做得到,只是一般人不知道而已。

乘大悲願行 得疾至佛地

  凡夫眾生有種種不好的習氣,都是由過去的壞習慣慢慢養成的,久而久之,愈來愈根深柢固,積習就成了結。就像衣服髒了,如果馬上去洗,很快就能把髒污洗掉;如果始終沒有洗這件衣服,由塵變成垢,由垢變成結,這時要洗乾淨就不容易了。

  每個人都有一件寶衣,我們修行,就是要將寶衣上的灰塵、污垢洗掉;污垢洗掉了,寶衣自然顯現,就能受用無窮。但這必須要有大願力、要有恆心,才洗得掉。所以,修行必須要發大願,以我們的行來滿自己的願。假使不發大願,就沒辦法突破自己的煩惱、妄想、種種壞的習氣;有了願心,就能產生一種力量,過去的妄想、業障,就跟著我們的願行轉過來了。

  這念心過去都是黑暗,現在起心動念都是善念、都是光明;有了這些善法,功德馬上就產生出來,光明現前,黑暗就破掉了,這樣就是超越。

  了解這些道理,我們的大願就能落實。菩薩以誓願持身,有了願,就有方向;願產生了力量,就不會退轉。

  我們用四弘誓願,濟度有情眾生不再流轉生死,而是流入涅槃。這念心安住在涅槃,就脫離了生死。所謂「無上大涅槃,圓明常寂照」,這念心常寂常照,達到寂滅的境界,就真正是「佛道無上誓願成」!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