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33
 
本期主題:制心一處 無事不辦







「得一心人,所為之事皆能成辦。」
國事、家事、生死大事,事事一心,
一切時、一切處,不夾雜用心;
以滴水穿石之功,
成辦世出世間一切功德、事業。
一心不亂--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  修行要動靜調適,讀書也是如此。讀書、學習的過程,一個是靜,一個是動。在教室學習是靜,來到體育場就是動,動靜都要能夠配合、調適,動也動得、靜也靜得。在動的時候,就要把教室裡的課程統統放下,要全力衝刺,如萬馬奔騰、猛虎下山,要有這種活力;人在哪裡,心就在哪裡,不要心粗膽大,否則人到心沒到,心在打妄想,一動就容易出紕漏。相對地,在教室聽課就要靜得下來,如古人所說:「兩耳不聞窗外事,一心只讀聖賢書。」眼要到、耳要到、手要到、心要到,專心讀書;如果靜不下來,坐在那裡東張西望,心不在焉,心猿意馬,老師講課言之諄諄,自己卻聽之藐藐,就沒辦法得到良好的學習效果。

  修行也要動靜調適,有誦經、有禮懺、有打坐……打坐的時候,有行香、有跑香,要動靜調適;這就是動也動得、靜也靜得。


防意如城 誠者自成

  經云:「制之一處,無事不辦。」這就是心意識的作用。時時刻刻注意我們的六根,不要染六塵、不要隨境界而轉。假使眼根攀緣色塵、耳根攀緣聲塵……馬上慚愧、懺悔,這就是最踏實的修行,把這條路找到了,這一生一定得到解脫。

  過去有一位沙門在河邊打坐,坐了十二年都沒有得道。佛知道了,就想去度他。一天夜裡,明月皎潔,有一隻烏龜正在河岸乘涼,這時,一隻水狗來了。水狗想吃烏龜,烏龜趕緊把頭、四肢、尾縮進殼裡。水狗看到烏龜只剩下一個殼,就走掉了。

  沙門覺得自己打坐了十二年都沒有成道,很慚愧,就問佛:「世尊!我在此修行將近十二年了,卻還不能成道證果,功夫也用不上,是什麼原因呢?」佛就問他:「你剛才有沒有看見一隻烏龜在岸邊乘涼,水狗想吃牠,牠用了什麼方法保命?」沙門說:「世尊,我看見了,烏龜為了保命,把頭、尾、四肢都縮進殼裡,保全了性命。」

  佛告訴沙門:「修行就要像這隻烏龜一樣,知道保護自己,我們無量劫的生死,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在作怪,眼睛看到外面好的境界,就生貪愛、打妄想。耳朵聽到好的聲音、讚歎的聲音,心裡就高興;聽到人家毀謗,就生煩惱。六根經常都在攀緣、顛倒,把外在的境界當作是真的,因此不能成道。

  佛接著說了一個偈子:「藏六如龜,防意如城;慧與魔戰,勝則無患。」修行要像烏龜一樣,想保全我們的法身慧命,就要「藏六如龜」,兩眼內視、兩耳內聽,反聞、反照。古人說:「守口如瓶,防意如城。」我們的嘴巴容易犯過失,意識容易起顛倒,所以要「防意如城」,好像戰士、將軍把守城門一樣,要惺惺寂寂。

  修行學道,就好像烏龜看到水狗,趕快縮進去,六根往內看、往內收,不要看外面的境界;即使看了,也不起分別、貪愛,如古德所說:「見境不生貪愛,於理不生分別,不於理中生分別,是故其中最吉祥。」明白了這個道理,修行就是四兩撥千斤;不明白這個道理,不知道「道」在哪裡?「佛」在哪裡?就容易走遠路、走錯路。

  儒家說「誠」,心誠了,什麼事情都能辦得到,所謂「點石成金」。心誠,就是萬法歸於這念心;誠,就是實相。所謂「不誠無物」,假使心不誠,心不專注、不安定,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就。所以經云:「制之一處,無事不辦。」修行要能作主,把這念心歸一,歸到一個定點上,就能產生力量。

  什麼是作主?這念心不隨著外面的境界所轉,能夠分辨是非、善惡、正邪,這就是作主;知道是善事,就要去做,知道是壞事,就不去做──這就是作主;坐在這裡,不打妄想、不打瞌睡,這就是作主。所以禪宗祖師說:「隨處作主,立處皆真。」人在哪裡,心就在哪裡。打坐的時候,就是不打妄想、不打瞌睡,就是只有這一念心。走路的時候,心就在那裡;做事的時候,心也在那裡;念佛的時候,就在念佛那裡;誦經的時候,心就在誦經。即做即了、即說即了──誦了以後,等於沒有誦,心始終是念念分明──這樣才能契入無生、才能契入菩提,這是最實在的。


定慧不二 心想事成

  希望大眾要落實,過去的就過去了,現在每一分、每一秒,心都不要散亂、不要顛倒;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如如不動,了了常知,就是要寂照一如。寂,就是不動;照,就是清楚。寂,就是止;照,就是觀。止觀修成功了,就是定慧等持、定慧不二,這完全是自己的事情。理要悟、事要行,明白以後,依這念心起修,時時不離當念,這一生的道業就能成辦!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