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6
 
本期主題:恭敬一切,人生更和諧







古德云:「君子無不敬。」
以虔敬之心,敬上謙下,
深信含生佛性本具,
敬人人敬──四海之內無不兄弟!
法界同安樂,
人生自是一團和氣!


尊重恭敬 禮理相應

文/見擔法師

  
  《華嚴經.普賢行願品》云:「所有十方世界中,三世一切人師子,我以清淨身語意,一切遍禮盡無餘。」叢林道場將〈普賢十大願〉列入早課,「禮敬諸佛」更居〈普賢十大願〉之首,原因為何?古德云:「禮屬身業折慢幢,敬屬意業敬心田。」儘管一切眾生佛性本具,但仍有驕慢之心,必須藉由禮佛來降伏。因此,每日清晨於早課中,發〈普賢十大願〉,虔敬學習諸佛菩薩以願導行的精神,以身禮佛、口發願、清淨意根,展開光明的一天。

修己敬 安眾人

  然而現實生活中,時時刻刻要保有恭敬心並不容易。古人云:「親則生狎,近則不遜。」對於身旁親近、熟悉的人,若沒有細心觀照言行,很容易心生輕慢,忘失禮節,忽略了該有的分際與尊重,嫌隙與紛爭便相繼而起。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也說過:“Familiarity breeds contempt (親近生狹侮)”,因此,如何培養恭敬心,尊重他人,實為人生的重要課題。

  儒家首重禮的實踐,即是透過禮儀培養恭敬心。有一回,子路請示孔子如何成為君子,孔子教以恭敬的態度修養自己。子路追問:「這樣就夠了嗎? 」孔子回答:「修養自己,進而讓大眾都得到安樂。」

  從佛法的角度而言,即是化除心中的我執、我慢,銷融自他的分別與對立,俗諦圓融,人與人的相處自然和樂融融。進一步,深信蜎飛蠕動皆有佛性,皆是未來佛,發自內心恭敬諸佛聖賢、父母師長,乃至於同儕、晚輩與一切有情,自然隨所住處常安樂。

  在精舍,一對人人稱讚、學佛十多年的模範夫妻,與學員分享家人相處之道無他,就是落實中台四箴行──敬慈和真的精神,將禪修班所學的用出來,經常提醒自己是修行人,學著看對方的佛性,不看習氣;如果自己的作為讓家人起煩惱時,先起慚愧心,並反省改進,化解心結。這樣的身教,使得一雙子女也陸續踏進精舍禪修、學佛,成就和合快樂的佛化家庭。

心誠敬 證真道

  《雜寶藏經》中,佛陀開示了眼施、和顏悅色施、言辭施、身施、心施、床座施、房舍施等七種布施因緣。日常待人接物中,我們藉由廣修布施:施以善意的眼神、口說柔軟語,常稱讚、鼓勵他人,以及和顏悅色的待人處世態度,不僅進退合宜,圓融的俗諦也令人心生歡喜,更是落實禮敬諸佛之理。

  所謂「誠於中,形於外」,對於三寶、父母師長承迎禮拜,藉由身體力行以示恭敬,是一種身施;做到事上身、口的恭敬,還要觀照是否以「善心和善,深生供養」之心落實心施;而床座施、房舍施,是為三寶、父母師長敷座、讓座、供養屋宅,乃至布施座位給老弱婦孺。更深層的布施,則是放下個人的想法,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,尊重、體解彼此的差異。

  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指導弟子如何在精舍發心:「在精舍,看到每個人都去跟他們講講話,精舍就可以帶得好。」言簡意賅,卻蘊含著尊重、肯定每一位學員的發心,更是落實佛陀廣修布施的教誨。

  經云:「若欲得覲見,無量諸世尊,應生恭敬心,深求正真道。」在日用中落實禮敬諸佛之理,除了培養恭敬心,更要進一步念念相續,無有間斷,做到無有能禮之人、所禮之對象,最後能所一如,契入人人本具的覺性,即是禮敬自性佛,亦是禮佛的最高境界──實相平等禮。如此,即是時時刻刻保持覺性存在,心清楚明白,不打妄想,體現「堅住正念,隨順覺性」的真義,正是學佛者安身立命的所在。





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