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5
 
本期主題:日新又新的光明人生







「改過一法,是聖賢獨步工夫,
層層剝換,不登峰造極不已。」
藉由反躬自省,常思己行,
錯即悔,過則改,
自能脫胎換骨,與日俱新!


寶鏡光鑑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祖法師

  
  
  「人誰無過,過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」每個人都會犯錯,不論有心或無心,而認錯是一種美德,代表願意承擔、改過與如實面對自己。勇於認錯不僅能使自己提升進步,也能轉惡緣為善緣。

改正自新啟光明

  經云:「人有眾過,而不自悔,頓息其心。罪來赴身,如水歸海,漸成深廣。若人有過,自解知非,改惡行善,罪自消滅。如病得汗,漸有痊損耳。」懺悔是佛陀慈悲教導認錯的具體實踐法門,懺悔有滅罪消業的功效,能生起無量功德與智慧,因此,藉由懺悔轉染還淨、反轉人生,開啟眾生改正自新之路,進而走上光明大道。

  我們的心如同寶鏡,惡念與過失就像塵垢般障蔽自心,使得心性失去廣大的作用,佛法當中稱為「寶鏡蒙塵」;而至誠懇切的懺悔,好比是強力清潔劑,能夠蕩滌身心,回復清淨,恢復鏡子本具的照性,就能產生光明,照天照地。

  開山祖師惟覺安公老和尚曾教導四眾弟子,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修行,要時時覺察、覺照,並透過反省、檢討、慚愧、懺悔、改過,檢視自己的身口意三業,做到守口攝意身莫犯。

  眾生由於平時以六根為賊媒,攀緣六塵外賊,竊取自心功德,從過去到現在,不斷起惑、造業、受報,沉淪六道,受苦無盡。因此,懺悔即是設立一個停損點,讓自己有機會改過,不再重蹈覆轍,並且向上提升。

  曾經有一則故事提到,某座山頂上有兩座寺院,甲寺院的僧眾經常吵架,互不相讓,因此煩惱不休;乙寺院卻是一團和氣,個個笑容滿面,歡喜自在。於是,甲寺院住持好奇的請教乙寺院住持:「為什麼貴寺永遠都是如此和睦愉快呢?」

  乙寺院住持回答:「因為我們經常做錯事」,甲寺院住持正感疑惑之時,忽然一位小沙彌匆匆由外歸來,走進客堂時不慎滑了一跤,正在拖地的僧人立刻扶起他說:「都是我的錯,把地弄得太濕了!」此時站在門口的僧人也進來懺悔:「都是我的錯,沒告知你客堂正在拖地。」小沙彌也愧疚地說:「不!不!不!是我的錯,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!」甲寺院住持看了這一幕,便已心知肚明。

立身行道真菩薩

  眾生有時候為了面子或是自保,而與人發生衝突、爭吵;殊不知勇於認錯、真誠悔過,不但能化暴戾為詳和,解冤釋結,更可反轉劣勢,讓事情有轉圜的契機,實是有百利而無一害。昔日,唐太宗接納魏徵的忠言勸諫,修正種種的錯誤,以仁德治國,因而締造了貞觀之治,流傳後世的美談。

  《摩訶止觀》云:「懺名陳露先惡,悔名改往修來。」懺悔是斷惡修善之妙方,能消除八識田中染污的種子,轉識成智。因此,無論是個人、職場、商場乃至於道場能否和諧,都與大眾是否能真誠認錯、悔過,有十分密切的關係。

  孔門十哲中,子路聞過則喜,虛心受教;而復聖顏回,更進一步做到不貳過,因此能成就立德、立功、立言的後世典範。古德云:「隨緣消舊業,切莫造新殃。」如果以為有了懺悔法門可以悔罪消業,仗著僥倖之心肆無忌憚地造惡,日後再來乞求懺悔,就是觀念嚴重的偏差,由於存心不正,不但無法滅罪,更加速受報因緣。

  「願消三障諸煩惱,願得智慧真明了,普願罪障悉消除,世世常行菩薩道。」是耳熟能詳的〈回向偈〉,偈子清楚揭示懺悔、發願、回向乃三位一體,藉由立身行道,發願從錯誤中懺悔改過,更以願導行,以行滿願,圓滿自利利他的菩薩行,讓人生光明無限。






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