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4
 
本期主題:善觀因緣的智慧──同事攝







「和其光,同其塵,湛兮似若存。」
以慈悲心體人若己,
恆順眾生愛樂。
御妙智慧,導入正道,
廣施善巧,咸獲安樂。


和光接物--惟覺安公老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  
  「恆順眾生」,跟眾生打成一片,才能度他出離苦海。假使離開了眾生,就沒有辦法度眾生,所以必須和其光,才能普度眾生。

  修習自利利他的菩薩行者,必須先行四攝法。用這四種方便去攝受眾生,使眾生對我們沒有排斥的心理,建立起良好的關係,才能普度眾生。四攝法就是:布施攝、利行攝、愛語攝、同事攝。

和光同塵 任運普周

  四攝法當中的同事攝,是指應眾生的機緣和光同塵,與一切眾生共事,令得利益,攝受眾生。「同事」就是和光同塵,投其所好。所謂「物以類聚」,要度化眾生,就要與他同類,才有辦法度他。舉例來說,他下象棋,我們也跟著下象棋;他喜歡寫書法,我們就要學會書法……目的就是要度他,希望他能得到人生的真理、接觸佛法,從黑暗見到光明、從邪見變成正見、從惡人變成善人、從善人變成賢人。假使每個人都能如此,社會就能和諧。所謂「萬丈高樓平地起」,最低限度,我們度眾生要從這個方向來努力,從我們的身、口、意三業淨化來精進。

  什麼是「和光」?每個眾生的思想、觀念、行為千差萬別;如果認為眾生的思想錯誤、觀念錯誤、行為錯誤,就捨棄了他,這就不是「和光」。因為離開了眾生,也沒有辦法度眾生,所以要鋒芒內斂,要「恆順眾生」;和其光,跟眾生打成一片,才能度他出離苦海,才能普度眾生。

  菩薩行四攝法,眾生才容易生起信敬之心,進而接受勸導、薰陶。薰陶,是比喻養成人才,有如香之薰物、陶之造器。每個人一生下來,到最後成為一個壞人、偉人或聖人,都是藉由外在的環境慢慢薰陶出來的。就像用香來薰衣服一樣,薰了之後,衣服就有香的味道。每個人的習氣、行為,也是由外在環境所造成,以佛法來說,就是緣起。

資糧無厭 善緣聚集

  緣,就是外緣。外面有善緣,人就變好;外面有惡緣,人就跟著變壞。儒家說: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」我們住在道場當中,就有薰的作用。看到有道行、精進的人,無形之中受他的感染,自己的壞習慣慢慢地就改過來了,這就是薰。儒家也說:「與善人居,如入芝蘭之室,久而不聞其香……與不善人居,如入鮑魚之肆,久而不聞其臭。」這就是薰習的作用。由於時間一久,成了習慣,香不覺香、臭不覺臭。人也是一樣,跟好人在一起,自然而然言行就會變好;與壞人在一起,養成了壞的習慣,自己還不知道。所以,修行要有好的同參道友、要親近善知識,這就是薰的作用。

  「陶」是什麼意思?譬如製作陶器,用陶土做成坯,需要碗,就做碗;需要瓶子,就做成瓶子。人人都有佛性,就看我們用什麼方法來調教、培育。喜歡讀醫書的人,把醫術研究好了,將來就是一個醫生;喜歡研究語言,將來就成為語言學家;假使天天誦經、拜佛、打坐、聽聞佛法,就是趨向聖人之道,將來就為聖、為賢……這就是「陶」。我們的心本來不定,由於外在環境的薰陶,使我們往那個方向走,將來就成為那個樣子,所以稱之為「陶」。造了什麼,將來就成為什麼。

  薰陶和修行是很有關係的,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是聖人,想要修行,就必須靠外在環境的薰習陶鑄。所以,必須找一個善知識、必須結交好的同參道友。古人云:「遠行要假良朋,數數清於耳目……親附善者,如霧露中行,雖不濕衣,時時有潤。」經常與益友在一起,如同早晚在霧中走路,雖然沒有把衣服打濕,但衣服已經沾了濕氣;我們跟著益友在一起,雖不能完全得到他的智慧和技能,但無形當中會受到他的人格及知見潛移默化的影響,這就是薰陶的作用。

  很多人都知道用功,卻忽略了結緣。釋迦牟尼佛在舍衛城弘揚佛法,城東住了一位老太太,大家都稱她為城東老母。城東老母貧苦無依,也從來沒有聽聞佛法。有一天,弟子請求佛陀前去度化她,佛自己說度化不了,弟子們不相信,佛便現大神通,從四面上下現身,城東老母就是不肯見佛,最後還乾脆用手把眼睛遮起來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因為佛跟這個老太太沒有緣,所以即使成就了無上菩提,有無量的神通、智慧,也沒有辦法度無緣之人。釋迦牟尼佛觀察眾弟子中,羅睺羅與城東老母最有緣,便說:「羅睺羅,你去度化這個老太太。」羅睺羅尊者一去,老太太歡喜得不得了,馬上就受了三皈依、五戒,當下便證得須陀洹果。

  有一句俗話說:「藥醫不死病,佛度有緣人。」所以,學佛要知道結人緣、結佛緣、結法緣、結歡喜緣,不要結惡緣。修行學佛,就是在利他中完成自利。幫助他人,並不是要求回饋;因為對他人好,就是在幫助自己。所以,佛法是智慧、是慈悲、是結緣,要廣結善緣、廣結佛緣、廣結法緣,有了緣,家庭、事業、功德、道業,一定會左右逢源,有所成就!



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