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3
 
本期主題:淨戒莊嚴 福德自來







經云:「持戒之人,種種妙樂無願不得。」
受持淨戒,蠲除無明染習,
增長善根,淨化心靈;
戒如大寶樹根,成就枝葉華實,
福慧人生,不求自來!


念戒近道 就路歸家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伯法師

  「安全是回家唯一的道路」,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交通安全宣傳標語,然而人生路上也是危機四伏,眾生在追逐名利財色的同時,無常大鬼虎視眈眈隨伺在旁,張著大口準備把我們吃掉!究竟要如何才能平安回到本具的菩提自性之家?

  三皈五戒!皈依三寶,以佛法僧為依靠,仰仗三寶慈光,令眾生在無明黑暗中,找到光明的菩提大道;受持五戒幫助一切有情避開險道,平穩地走在菩提大道。如果人人受持三皈五戒,在戒法的清淨光明中,大眾都能隨心滿願,事事吉祥,處處平安,所在之處即是清淨莊嚴的極樂淨土。

五戒修行基

  持戒的目的在於「止惡防非」,因為眾生積習已深,不懂得善自護念自己的身口意,因此酒色財氣等誘惑現前時,如果沒有戒律來保護自己,內心很容易受外境引誘生起貪瞋癡煩惱,進而造了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等過失,一旦惡業果熟時,就要承受種種苦果。

  藉由皈依三寶,以佛法僧為依怙,向三寶學習,進而受持五戒,時時憶念戒法,自我提醒心不起貪瞋癡,口不飲酒、不說妄語,身不造作惡業,就不會身入險境。如此持守清淨戒法,不僅可以幫助我們除去心中三毒,也能保護自身與他人,現世不受牢獄之災,來世不墮三塗惡道,是趨吉避凶、消災免難的良方,更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。

  世間人多半以法律、道德作為行為規範;事實上,只是以法律與道德觀念來自我約束是不夠的,法律通常只能進行事後補救,而道德觀念又因每個國家、民族的標準不同,很難完善地保護眾生。唯有佛法放諸四海皆準,真正能夠在生活中實踐、保護我們。

持心第一因

  持守五戒,除了持身不犯之外,更要做到持心不犯,時時覺察、覺照,內心是否起了貪、瞋、癡、殺、盜、淫、妄等念頭,乃至於為了個人的利益,不惜傷害他人的自私心念。古人言:「勿以惡小而為之,勿以善小而不為。」即是提醒我們要及時改過遷善,切莫輕忽心中的微細惡念,與日常生活中的不良習性,因為這一切都源自於內心的貪瞋癡三毒。

  《佛說四十二章經》云:「人有眾過,而不自悔,頓息其心。罪來赴身,如水歸海,漸成深廣。若人有過,自解知非,改惡行善,罪自消滅。如病得汗,漸有痊損耳。」佛法進一步告訴我們,要斷一切惡、修一切善、度一切眾生,如果不能落實「見善則遷,有過則改」,惡業愈積愈多。最後,自己就會遭受惡報;相對的,若察覺到心起了惡念,口說不當之語,身行惡法,立刻懺悔改正,並且做到不貳過,人生自能日趨良善光明。

  儒家講格物、致知、誠意、正心、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,意指家庭、社會、國家的和諧,要從內心開始,由自身做起,進而推己及人,就能夠達到家庭和樂、國家安康、天下太平。

  佛法更具體提供我們反躬自省的實踐方法,透過覺性起用,覺察自己的身口意三業,若有違犯、悖離清淨戒法,隨即覺照、懺悔改過,一點一滴轉變自己偏差的心念與作為,進而帶動家庭、社會、國家,乃至於影響整個世界,讓更多人發心受戒、持戒,整個國家、世界也將愈來愈光明,愈來愈有福報。

  古德云:「蓬生麻中,不扶而直。」在三寶的引領下,藉由不間斷的聽經聞法,以五戒作為邁向菩提大道的修行指南,時時檢討反省、修正自我,在戒法與善法的光明中,平平安安地回到人人本具的菩提自性之家。




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