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1
 
本期主題:學佛,成為更好的自己







經云:「天上天下無如佛,十方世界亦無比。」
學佛,向聖人看齊,
行住坐臥,像佛形儀,
三業清淨,具佛戒律,
寂照一如,得佛受用。
與聖賢同行,成為更好的自己!


與佛同行

文/見紀法師

  「佛」者,覺也。佛陀悟道時,說道:「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,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。」世尊歷經三大阿僧祇劫,廣行六度,最終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,度化無邊眾生,以自身證明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,而這些歷程正是我們向佛學習的珍貴寶藏。

  佛陀出家前曾說:「我今於此大父王邊心生愛敬,如父愛我、我倍愛父……我亦不欲捨諸親族……但我大畏大怖大驚,諸有之中,受生死苦,今日欲求解脫法故,而暫捨離所愛重親。當來世中,能愍救護諸眷屬故,又未來世不相離故。」暫時離別,並非無情,而是堅信自己出家修行的成果,可以幫助親族從苦難中永遠解脫,獲得永恆的快樂,而這些成就,卻是終其一生陪在父母身邊,也未必能夠達成的目標。

辭親割愛 獲常樂

  然而出家只是修行的起步,究竟辭親割愛修行的成就與價值為何?世尊也為我們做了最好的明證。佛陀成道後,有人故意以種種言詞辱罵佛陀,佛默然不對,等他罵完後,佛陀問他:「如果今天你送人禮物,對方不接受,你是不是只能把禮物帶回去呢?」對方回答:「是的。」佛陀平靜說道:「你今天的辱罵之詞,我也不接受,請你帶回去吧!」接著佛陀慈悲開導對方,起惡念、出惡言的果報,一切都將自作自受,無人代受。

  佛陀面對不合理的辱罵,不僅平靜面對,更心懷慈愍。想想自己為什麼做不到?因為沒有把「因果」和當下的起心動念串連起來,因此,逆境一來,心中還是不免怒火中燒。唯有深信因果、慈悲為懷,對境才能真正自在無礙。

  經典記載,有一年結夏安居,佛陀與五百弟子因居士祈請入城應供,這位居士卻被欲境迷惑,忘了此事。佛陀與弟子們只好在樹下安居,當時城內鬧饑荒,三個月中,僅靠馬麥裹腹,直到安居圓滿才離開。佛陀深知是過去宿殃,不懷瞋惱,更以食馬麥因緣,成就五百匹馬結夏供佛齋僧,未來脫離畜生道,最後證得辟支佛的殊勝果報。

  佛陀了知因緣果報甚深之理,因此即使在逆境中,依然積極成就眾生得度的契機,哪怕自己承受苦果,只要能利益有情,都值得努力,這是佛陀示現以「無我」知見,饒益有情,令自他離苦得樂的無上法門。

心性本具 如是信

  佛陀一生度眾無數,從未設立皈依佛的門檻,而發心隨佛出家更無須通過考試。因此,佛弟子中有貴如王臣華族,賤如奴隸淫女;順如四眾奉佛尊敕,逆如提婆達多出佛身血;也有因淨信成滿得證聖果,或遇悔休道者。

  慈悲的佛陀從未懷疑眾生的佛性,更未曾放棄一眾生。每當我們為眾苦所逼,都快要放棄自己的同時,可曾想過,三千多年前,有一位聖人,深信一切眾生都能超越煩惱?深信一切眾生本具不為無明所染的清淨心?

  世尊如此相信眾生的佛性,為什麼我們信心不足?因為未徹底落實佛陀教誡,未能看透諸法緣起性空的本質,不能直下承擔本不動搖的菩提自性。隨時隨地提起正念、歇下狂心的工夫,是佛弟子最基本的功課,絕對值得一生來努力。唯有如此,方能不負如來、開山祖師及歷代祖師大德薪傳如來家業。

  佛法是可以被驗證的真理。秉持佛陀教誡,如法修行,透過躬身實踐,自證自悟的老實修行,以諸佛為前導,菩薩為伴侶,在這條菩提大道上,時時自省,步步踏實,當來必證諸佛心印,成等正覺。


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