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20
 
本期主題:學習隨喜 處處歡喜







「十方凡聖一毫之善,我皆隨喜。」
以歡喜心讚人之美,與人為善,
共榮共享,一切善法皆隨順歡喜,
福德、喜悅自然盈滿人間!


隨喜之美 何樂不為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非法師

  人與人的溝通當中,言語可說是最為重要的部分,所謂「好話一句三冬暖」,若能做到口說好話及讚美之語,人際間互動適時的讚歎,不僅能夠廣結善緣,拉近彼此的距離,帶給他人快樂,在團體中領導大眾更可以讓人心悅誠服。從佛法的角度來說,讚揚、隨順他人的善法,這樣的言行舉止就稱為「隨喜」。

  在日常生活當中,如果能夠留心觀察,許多看似平常的善行,舉凡拾金不昧;行車在外禮讓老弱婦孺;做任何事情都能認真負責;與人相見時,恭敬合掌說聲「阿彌陀佛」,乃至於以歡喜心布施微笑等等,儘管是小小的舉動,但背後含藏的心念是歡喜、恭敬、慈悲等善念,因此,都有值得我們隨喜肯定、讚賞之處。

  一個懂得隨喜讚歎他人的人,必定具足善緣。透過讚美之語來鼓勵他人,幫助他人向上提升,這也是菩薩攝受、化導眾生的善巧方便之一──「愛語攝」;「愛語」即是口說柔軟、關懷之語。菩薩度化眾生時,先以智慧觀察、善解眾生優點,真誠關心、讚歎對方,令生歡喜,拉近彼此的距離,待因緣成熟,適時為大眾開顯佛法的真理,接引眾生聽經聞法,究竟解脫,入佛法界。

  過去,釋迦牟尼佛與五百位比丘經過一個尚無佛法流傳的國家,為了化導該國百姓,佛陀先後請目犍連尊者、舍利弗尊者及諸位大阿羅漢前往該國宣揚佛法,皆無功而返,最後,佛陀請文殊師利菩薩前去度化。文殊師利菩薩抵達後,沒有採取之前諸大阿羅漢的作法,立即為大眾宣說因果、持戒得人天果報等諸多佛法的道理,而是觀察、了解該國百姓的性情與根器,歡喜讚歎當地人民勤奮、樸實,更大肆稱揚國王德政,將國家治理得如此強盛,令百姓安居樂業。

  人民聽了無不歡喜雀躍。此時,文殊師利菩薩知道該國眾生得度因緣已成熟,便帶領國王及人民前往佛所,至心供養佛陀,聆聽佛陀宣說無上妙法,個個信受奉行,發菩提心。

  隨喜之美,妙不可言,文殊師利菩薩隨喜讚揚人民的善行,善緣成就,也圓滿度化眾生的因緣。日常生活當中,若能人人隨喜讚歎他人,就是實踐佛法隨喜法門,與大眾廣結善緣,非但具足無量的功德福報,也能成就眾生得度因緣。隨喜之美,妙用無邊,何樂不為?


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