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3
 
佛學院園地








覺心觀照

在佛教學院中的每一天,學僧們用法、用心、用觀行,
努力在生活中實踐佛陀的教誨,
走著佛陀曾走過的心路,記錄下對心念的觀照;
覺心觀照——是一份修行人的作業。





似曾相「似」的假象

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祈法師

  多年後重回學院薰修,從教授法師、同學、教室到寮房,有一種似曾相「似」之感,彷彿自己未曾離開過。然而,細細觀察又發現諸多不同之處,不論人事物,都有些變化。

  一切法究其真相,皆是緣起性空,分分秒秒都在變化,相似相續,都無自性。只是凡夫的心太粗了,無法覺察當中的變化,認為真有人事物的「存在」。往往隨著歲月遷移,驀然發覺人事物已截然不同,驟生無常之感。其實,只要用心覺察、覺照,即可發現一切法剎那剎那生滅變化,猶如浮雲。修行人以世事無常的知見看待萬事萬物,便能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,超脫萬物、不住當下即是解脫。

迎向光明

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闕法師

  在娑羅殿附近經行時,聽到樹上的蟬正用力鳴叫,似乎在分享迎向光明的喜悅,吱!吱!吱!蟬在地底下待上三至五年,甚至十幾年,才會破土而出,來到地面,但,壽命卻只有短短的二至四週,很像自己生命的寫照——在家時不懂佛法,身邊的人追逐五欲,自己也隨波逐流,不知不覺二十幾年了!二十幾年的光陰,與住在地面下的蟬一樣,沒有光明、癡闇渾沌!

  直到進入精舍,聽聞四聖諦深深感動,決定踏上修行路,進一步剃度出家,無盡的生死總算有了終止的一線希望。

  人一生壽命不到百年,無常何時到來沒人能預料,關鍵在於這一生是否活出生命的價值?子曰: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!」真正令人恐懼的不是無常,而是無常到來時,才驚覺自己虛度了一生。期許自己修行有所成就,將佛法的真理和法喜與大眾分享。

隨緣盡分

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旆法師

  華林園有兩棵榕樹,一棵種在地面,高而碩大,另一棵則被植成盆栽,莊嚴精巧,雖然與旁邊鬱鬱挺拔的榕樹比起來,兩者有別,但都充滿生命力,別有一番雅韻。這是生命的韌性,當外緣具足,就長高長大,讓蟲鳥來棲,綠葉成蔭,利益眾生。外緣不具足,亦盡其本分,扮演好盆栽的角色,賞心悅目,令人歡喜,亦是利益眾生。

  「是法平等,無有高下,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修行者在每個執事中隨緣盡分、克己慈忍,安住正念;盡自己的本分,於執事歷練中,必有一番成長與體悟,成就道心與修行的韌性。

修行人的生命

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  見牒法師

  教授師提及「觀行是修行人的生命」,慚愧之心油然而生,反省到自己沒有把心力投注於觀行的修習。回想過去在禪七期間,向道的心總是最猛利,過程雖然很辛苦,但真正能親嚐「修行」的滋味,對於主法大和尚的開示信心百分之百,在行住坐臥之間戰戰兢兢,收攝再收攝,原來,禪七所感受到修行的殊勝,在於自己的作為與當下的發心,向道之心愈切,與「五根——信進念定慧」愈相應,根就札得愈深。

  修行用功要求的是「念茲在茲」,必須時時刻刻要求自己在心念上返照,從事精進到理精進,最後達到一念不生。學院是修行的殊勝助緣,期許自己拿出打七的精神——念茲在茲,讓學院的日子成為真正的「修行」生活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