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
 
本期主题:恭敬谦让,和谐人生






古德云: “君子之事上也,必忠以敬,其接下也,必谦以和”,
六祖大师亦言:“让则尊卑和睦,忍则众恶无喧。”
以虔恭之心敬上念下,人与人之间自能相互敬重、和悦相亲,
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安定。



放下人我真恭敬

文╱普新精舍研经班学员 传中


  学佛以前,自己的性格较孤僻,不习惯和人有太多的互动,总觉得只要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好就好,因此,常常一不小心得罪他人而不自知。有时候甚至还觉得,不应与一些有利害关系的上司、长官太过亲近,好像亲切融洽一点,这样就有曲意奉承之嫌。殊不知在暗自孤芳自赏的同时,别人也觉得我孤立不群难以相处,无形中也少了许多助缘。

  在精舍上禅修班之后,才发现是自己的观念偏差,“位卑则足羞,官盛则近谀”请教地位低、年纪轻的人感觉很丢脸;请教有所成就的高位者,又嫌自己阿谀。不论哪种情况,都无法做到恭敬请益、不耻下问。面对这些境界,心当中是是非非,烦恼无尽,做事也难有成就。直到有一次上禅修课时,师父一句:“不见他非我是,自然上敬下恭,佛法时时现前,烦恼尘尘解脱”,犹如醍醐灌顶般,令我心开意解。原来恭敬不在于表相,而在于一颗清净无染的心。

  如同经典中五通梵志向世尊请法时,世尊要梵志放下花,放下恭敬合掌的双手……最后,连能想的这个心都要放下。《金刚经》云:“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”,众生皆是未来佛,皆有佛性,都应该平等恭敬。古人言:“十四沙弥解讲经,似师年纪秖?瓶,沙弥说法沙门听,不在年高在性灵”,我们往往囿于年纪、相貌、地位等分别,过度自我膨胀,轻则潜藏不尊重他人的意识,重则骄傲自矜,自赞毁他,不可不慎。

  《论语》提到“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。四海之内,皆兄弟也。”以恭敬心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,使行为合乎规范,就不容易做错事、走错路。而恭敬谦和的人,由于尊重他人,不论走到哪里,都能交上朋友,与众生结下良善的因缘,善事也就更容易成就了。期勉自己时时觉察、觉照,于生活中具体实践恭敬,以恭敬消弭心中的人我是非,端恪一心礼敬三宝、孝敬父母师长、忍让他人、谦卑处事。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