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
 
本期主题:恭敬谦让,和谐人生






古德云: “君子之事上也,必忠以敬,其接下也,必谦以和”,
六祖大师亦言:“让则尊卑和睦,忍则众恶无喧。”
以虔恭之心敬上念下,人与人之间自能相互敬重、和悦相亲,
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安定。



至诚恭敬泯人我

文╱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一年级 见牒法师


  孔子曾说:“居处恭,执事敬,与人忠。虽之夷狄,不可弃也。”说明无论行至天涯海角,都应当以恭敬之心待人接物。然而当对象是“夷狄”时,心中的恭敬是否真能始终如一?

  暂且不论“夷狄”,即便是近在身边、朝夕与共的有缘大众,“恭敬”二字,我们能够做到几分?初次照面,相敬如宾,随着互动频率的增加,“相敬”的状态迅速淡化,取而代之的是相熟、相亲,一不小心就会穿越防线,导致相怨。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”,然而当彼此之间的距离愈近,个性、习气、烦恼一一现形,面对对方,还能萌生几分见贤思齐的崇敬?抑或眼中的对方早已一无可取,更遑论以恭敬心相待。

我慢贡高谦矫之

  由于凡夫众生习气深重,当自己冷不防被他人的习气触犯,恼怒的瞋心一旦燃起,恭敬之心也悄悄蒸发,问题究竟出在哪里?慢心是恭敬心最大的敌人,“我”则是背后最强势的罪魁祸首。世人的心思自始至终不曾脱离“我”的牢笼,因此,恭敬心无法真诚地彰显。从初见相敬如宾,是为了维护“我”的美好形象;见到他人的贤德才能均在“我”之上,心中的“我”不免夹藏嫉妒与酸味;若被他人的习气逼迫,“我”总是不甘于屈居下风,进而瞋目动气,在“我”的庞大阴影下,恭敬遂沦为表面的互动程式,早已失却真诚,自然无法时时勤谨恭敬。

  唯有学着将“我”放下,才能使恭敬之德大放光芒。而奇妙的是,恭敬正是降伏我慢的最胜法门,这分恭敬出于自性理体,是无有分别的深信敬重之心。昔日,世尊夜睹明星大彻大悟时叹言道:“奇哉!奇哉!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。”迷惘众生长夜在六道轮转,烦恼厚重,习气坚固──这是凡夫肉眼所见的他人,起贪瞋痴、造杀盗淫,乃至百千过恶,凡此种种使我们本具的恭敬心无法彰显。但,这是众生的“妄想执着”啊!以佛眼观之,佛性众生本具,平等无有高下,当中具足一切功德善法,与佛无异──这是众生因本具佛性而值得恭敬之处!学佛,是向佛学习,让我们发愿效法佛的智慧,学习觉者的心量,并从此刻开始,亦步亦趋迈向如来的光明法界。

随喜赞叹心光明

  当我们面对身旁的人,试着不去评论、计较对方的说话方式、生活习惯,以及脸部表情所传达的内心感受,学习理解对方的善行、优点以及最初发心,并给予真诚的赞叹。例如:一个粗枝大叶的人,却可能乐于助人;沉默寡言之人,可能善解人意;反应稍迟者,却拥有坦诚的赤子之心。细细观察围绕在周遭的一声关怀问候、一个微笑以及弯腰拾起地上垃圾、拈亮灯盏照破昏暗,及时伸出援手的每一双手,都源自于清净、慈悲、无私、利他的佛性作用,是真正值得恭敬,值得欢喜赞叹之处。

  一切众生皆有本具佛性,平等无有高下,没有人有骄傲自大的理由,从个人涵养的断恶修善,到六度万行的菩萨愿行,都是佛性良善的作用,也是觉性光明的彰显,发自内心,随喜赞叹身旁每个人的发心,成就真诚的恭敬心,即是成就和合无诤的人间净土。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