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
 
本期主题:恭敬谦让,和谐人生






古德云: “君子之事上也,必忠以敬,其接下也,必谦以和”,
六祖大师亦言:“让则尊卑和睦,忍则众恶无喧。”
以虔恭之心敬上念下,人与人之间自能相互敬重、和悦相亲,
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安定。



一心恭谨 菩萨行持

文╱中台女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歆法师


  恭字,从心,共声。“共”有众人同处之义,由篆文“恭”看来,有以心为本、两手端拱作揖之象。敬者,则从苟从攴,有慎重自肃、尊重他人义。合而言之,恭敬即是于众人共处、同事中,发自内心尊重他人,且形之于身,谦逊有礼的态度和作为。

  《礼记.曲礼》云:“君子恭敬撙节,退让以明礼。”恭敬心是为人基本品德之一,更是儒家君子之道的核心人格特质,子曰:“有君子之道四焉:其行己也恭,其事上也敬……”老和尚提出中台四箴行作为僧俗弟子修行、处世之准则,第一个便是“对上以敬”,上者父母、师长、才德贤能者也。老和尚常提醒大众,有一分恭敬心,便能消一分业障,增长一分福德智慧;有十分恭敬心,便能消十分业障,增长十分福德智慧。当我们对他人心生恭敬的同时,就在把“我”放低,乃至放下,由事返理,憍慢随之伏下,谦卑退让之心自然而生,即便有才能,也不会凌人傲物,犹如大地,位居众物之下,接受一切,究竟生成万物,供给众生一切所需。

憍心自高法不入

  佛法于恭敬中求。在经典中,佛说法时,与会的诸大菩萨、大阿罗汉、贤圣僧众、比丘、比丘尼、在家弟子,乃至天龙八部、人非人等,无不虔敬合掌、一心谛听,由恭敬故而能领纳法要,从而欢喜信受奉行、获大利益。阿难尊者由于一心恭敬,故能总持佛法,忆持不忘,结集经典流传至今,令后世皆蒙受法益,自利利他。

  一个心中骄矜自傲的人,看不到自己的不足,不知尊师重道、尊德敬贤,用种种自以为是的想法,堆砌我慢高山,遮蔽光明的前程,也障碍清净自性,纵有多智也是枉然。《大智度论》云:“虽智德高明,若不恭敬供养,则不能得大利……若破憍慢高心,宗重敬伏,则功德大利归之……若人憍心自高,则法水不入。”

常行普敬佛知见

  进入佛学院薰修,在学习《论语》课程,虽然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,写作业时却在融通佛法处有了障碍。教授师屡屡慈悲指导调整,自己也很努力,仍不得要领。一个多月过去了,心中不免有些挫折:好歹是过去的专修,怎么回事?念头方落,猛然醒悟:这不正是慢心吗?抱持自己过去所学的看法不放,头不点地,法水何入?当下痛定思痛,毅然放下所学,以恭敬降伏心中傲物,更加恭谨戒慎听讲,唯恐漏听一字一句,终于逐渐有所突破!

  佛法中以肯定他人佛性为要。常不轻菩萨云:“我不敢轻于汝等,汝等皆当作佛。”孟子亦云:“敬人者,人恒敬之。”当我们如实了知一切众生皆有本具的佛性,我与众生平等无二时,自然能降伏慢心,真诚地恭敬崇事、谦让他人。因地如是行,果上也能得到他人之尊重。由于内心谦恭,外敬他人,进而感召如《论语》所言,“君子敬而无失,与人恭而有礼,四海之内皆兄弟也”,社会详和无诤的果报,成就利他自利的菩萨行持。

  当今社会利字当头,纷乱不已,唯有内修自觉、恭敬之德,外行尊他谦让之礼,启发彼此本具的佛性,从而觉他利他,令国家社会安定吉祥,成就太平世界的清净果报!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