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
 
本期主题:恭敬谦让,和谐人生






古德云: “君子之事上也,必忠以敬,其接下也,必谦以和”,
六祖大师亦言:“让则尊卑和睦,忍则众恶无喧。”
以虔恭之心敬上念下,人与人之间自能相互敬重、和悦相亲,
社会才能真正和谐安定。



对人以敬六度行

文╱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投法师


  从小到大,求学之路都算顺遂,因此养成了目中无人、贡高我慢的习气,总认为只要自己努力,事情就可以顺利达成。因缘际会下接触佛法,第一次礼佛,深受感动,原来人可以这么谦虚、恭敬。究竟谦虚、恭敬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道理与修行理念?

  “一日之所需,百工斯为备。”食衣住行当中的点点滴滴,仰赖无数人的付出与努力,即便是一碗平淡无奇的白米饭,从播种、灌溉、耕耘、收割,到烹煮、上桌,也都汇集了众人之力,才能完成。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,尚且依赖各行各业的供应,更遑论我们自己本身的成就,有哪一个部分是靠我们自己独立完成的呢?

知恩感恩心谦恭

  想想现在的“自己”从小到大受到多少人的帮助?从“自己”生下来那一刻开始,无论是生育、养育、教育“自己”的父母师长,乃至于曾经协助、指导、包容“自己”的同学、朋友、同事、长官等,正一点一滴成就了“自己”。换而言之,现在的“自己”乃至于“自己”的成就,都包含了其他人的付出与心力,不是“自己”个人独自完成的,倘若没有这些人所提供的食衣住行与教导,“自己”又如何能存活至今?而今日“我”的技能与品格,也都是生命中这些人所共同造就。分析思惟至此,发自内心的感恩、谦恭之心便油然而生。

  《法华义疏》云:“谦逊畏难为恭,推其智德为敬。”放下了过去种种的傲慢、自以为是,重新检视自己的人生,学着用感恩、恭敬的心对待每一个人,也以谦逊的心来学习、面对自己的生活,发现得到最多、收获最大的还是自己。进一步了解到,恭敬心也是感恩、谦卑、礼让、谨慎之心的延伸,更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,具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般若等六度圆满功德。

平等谦下菩萨行

  当我们面对一切人恭敬有礼,让对方感受到尊重、礼遇、没有压力,就是力行“布施”法门;而抑止、调伏内心的忌妒、傲慢,以恭敬心待人接物、应对进退,这种止恶行善的精神,也是六度法门中的“持戒”与“忍辱”。所以恭敬是一种善法,如果能够持之以恒于生活中落实恭敬心,即是菩萨的“精进”行履。“先以善摄恶,后以舍摄善”,常行恭敬即是广修善法,亦是契入一念不生的前方便。

  保持恭敬心,就要调伏自己的慢心,面对他人时不要被名利、得失、地位、权势、恩怨等种种成见左右,一心敬慎、专注在当下,即是“禅定”。由于如实了达因缘果报、缘起性空及实相的真理,深信众生本具佛性,因此发自内心谦虚恭谨一切众生,积极断恶修善,不为名闻利养、地位权势所迷惑,也不执着“我”的谦恭美德,是深信众生本具的佛性,也是了解佛法因果、缘起、实相的真理;透得此理就是菩萨“般若”智慧的彰显。因此,恭敬之心不仅利益他人,亦是庄严自己的菩萨愿行。

  《法华经》云:“若人散乱心,乃至以一华,供养于画像,渐见无数佛……乃至举一手,或复小低头,以此供养像,渐见无量佛,自成无上道。”众生以散乱心入于塔庙中,尚且能成就无上道,更何况是一心敬慎的虔恭之心呢?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