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
 
本期主题:感同身受的慈悲







“径路窄处,留一步与人行;滋味浓处,减三分让人尝。”
设身处地为人着想,自能消融人我间的分歧与冲突,
以慈愍心视一切众生如己子,
更是佛法“无缘大慈摄众生,犹如一子皆平等”的具体实践。


光明“心”世界

文/中台男众佛教学院大学部二年级 见受法师


  忙了一天,手机也滑了一天,工商社会,科技发达,许多沟通连系是用电脑、手机、网路而完成,日复一日,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愈来愈制式化,令彼此互不了解。许多人在面对任何事物都逐渐以自己为出发点,对生命所能看到、理解到的也愈来愈狭隘窄化。我们都期望大家能了解自己,却不知道凡事有因有果,懂得替别人着想,别人才能理解、接受自己。

  《华严经》云∶“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。因于众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觉。”人世间要经历生、老、病、死,无常的变化,过程中有许多的苦难、无奈。释迦牟尼佛以慈悲心发愿度众,正是因为看到了世间的苦难,感受到众生的苦,发愿要令众生离苦得乐,因此发起慈悲心、菩提心,在长期努力中,圆满成就佛果,只为救度一切受苦众生。正如同开山方丈惟觉安公老和尚广设精舍、开禅修班,只为在暗夜中点亮大众心灯,为大众在心田中种下菩提种子,期望我们都能转迷为悟。

感同身受 拔苦予乐

  《观无量寿经》云∶“诸佛心者大慈悲是,以无缘慈摄诸众生。”慈悲,是感同身受的心。因为慈爱众生,并给予快乐,称为慈;同感其苦,怜悯众生,并拔除其苦,称为悲;慈悲为万善之基本、众德之伏藏。众生和诸佛菩萨同具清净佛性,只为众生在迷,佛菩萨是觉,众生迷失本性,心向外追求,攀缘于虚妄的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沉迷于假有的荣华富贵,以苦为乐,如飞蛾扑火自焦自烂,如蚕作茧自缠自缚,生生世世六趣轮回,永无出期。诸佛菩萨以大悲心,开演妙法,即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,接引众生出离三界火宅。

  发自内心,真诚对待他人,就是善待自己。许多人因为经历相同的事件,所以能明白同样遭遇的人,内心的处境;也有人虽然无法理解、体会他人的情况,但是就是陪伴在旁帮助他。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呢?因为大家都有一颗慈悲的心、替人着想的心、感同身受的心,这些都是源自我们佛性良善的作用。明白这些道理后,就要努力提升自己,关怀周遭的人,让彼此的道业均有所成长。

慈悲喜舍 利他自利

  非洲热带雨林一只小蝴蝶拍拍翅膀,可能在北美洲掀起巨大飓风,这就是科学家发现的“蝴蝶效应”理论,以佛法的角度来看,就是法界缘起,法界互通互摄,因缘果报昭然不爽,利他即是自利、害人就是害己。想要社会安定,除了以法律来规范以外,最重要的是从净化内心开始,所谓“佛在灵山莫远求,灵山只在汝心头;人人有座灵山塔,好向灵山塔下修”,心清净了就是佛、心不动就是佛、心无染着就是佛;慈悲心、智慧心、平等心就是佛;知惭知愧,检讨、反省、改过就是佛。人人起善念、说好话、做善事,人间就变成净土。

  人除了物质生活,还有精神生活、道德生活、伦理生活、功德生活,这些都属于有为法,而最高的无为法,也离不开有为法,有为法不执着,当下就是无为法。发起慈悲心,理解他人,舍去心中的贪欲,少一分冷漠,多一分关心,在利他中,就能体会无我的“法喜”,以慈悲心自利利他,创造圆满光明的未来。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