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
 
本期主题: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







凡事宽容善解,能和合众缘,
如同大海怀众珍宝,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。
是故古德云:“必有忍,其乃有济;有容,德乃大。”


心包太虚 量周沙界

文╱中台男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一年级 见髦法师


  想必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,自己身旁的某个人,令人感觉特别温暖,亲近他时有种说不出的舒适、安全感,相处起来毫无压力……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的特质呢?仔细观察,不难发现,他们总是能够包容、体谅他人,并以一种广大、平等的心量来面对一切。

  心量之所以狭小,根本的关键在于只看到“我”。从小我们就被灌输一种“我”的观念,从我的玩具、我的书包,到长大后我的车子、我的房子……,世人以此概念建立起家庭、社稷,渐渐地我们的心也因此变得狭隘,以自我为中心,茫然不见他人。修行即是练习从“小我”到“大我”,及至“无我”的过程。

  心量,是可以训练的;忍让,则是训练心量的第一步。在每一次烦恼生起时,闭上眼睛,深吸一口气,先忍一忍,在忍的过程中,细细地体会、观察我执的样貌,我执被侵犯时,恐惧、忧愁或愤怒占据心灵时,试着反问自己:“我真的这么在意吗?我到底在执着什么?这就是‘我’的全部了吗?哪个才是真正的我?”藉由如是思惟,慢慢地磨掉我执,从初初开始的伏忍,到最后的不忍而忍、忍无所忍。《六祖坛经》云:“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,尽皆不取不舍,亦不染着,心如虚空,名之为大。”当心中不再有“我”的时候,这念心,与空性相应,尽虚空,遍法界,无一不包容。

  我们这念心,本该广阔如虚空,能含万象,如大圆镜般,能照万法,只因妄想执着而障蔽,画地自限,将此五蕴身心执为“我”的一切,故《楞严经》云:“不知色身,外洎山河,虚空大地,咸是妙明真心中物。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,唯认一浮沤体,目为全潮,穷尽瀛渤。”了解心性、空性的道理,才发现,原来外在的山河大地、日月星辰,无一不是由这念心中化现;而世人汲汲营营、斤斤计较的那些琐碎事物,好似深执大海里的小水泡,而忽视了广无边际的海洋。

  崇山峻岭,海天辽阔,仰观宇宙之大,俯察品类之盛,天地之间,人是多么渺小的存在。每每亲近大自然总觉心旷神怡,古人谓:“仁者乐山,智者乐水”,当我们的心被凡尘俗事给束缚时,不妨看看天地,感受大地虚空那不取不舍、无染无着的境教,体会天地与我同根、万物与我一体的自在解脱境界。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