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
 
本期主题:人生,因付出而成长







“施”其实是“舍”,舍去贪瞋痴三毒,舍而复“得”,得到福德智慧。
透过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,学习成长、净化自心。
付出,是每个人尽其一生值得实践、圆满生命的功课。


作德日休 为善最乐

文╱见聪法师


  生活中所拥有的一切,举凡吃穿用度,均来自于众人的付出。所谓“一日之所需,百工斯为备”,若能了解生命中“得之于人者太多,出之于己者太少”,而心存感恩回馈,代表我们开始迈向成熟。反之,如果总将所拥有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,把“我”的感受、想法、看法当作衡量一切的准绳,则往往成为吝于付出,却又处处苛责别人不肯配合的性格,常因一点不如意的事,心烦气躁,迁怒他人,因此与人的相处时有挫折、纠纷。当心中少了感恩的观照,便不容易生起回馈、付出的善心,凡事以自己为重,人生的道路就容易因此布满了荆棘与障碍。

广结善缘 量周法界

  《法华经》云:“观三千大千世界,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,为众生故,然后乃得成菩提道。”菩萨的修行法门以布施为首,布施可分为财施、法施、无畏施。在理上,透过布施可以舍离悭贪、我执,解脱自在,成就福慧圆满;事上则须观察因缘付出时间、智慧、体力、财物,广结善缘、提升心量。

  俗谚说:“施比受更有福。”主动付出的生命操之在己,等待恩惠的人生则操之在他人。佛法是因缘法,一切法皆众缘和合所成,当我们主动分担一些,少计较一些,就是在建立好的缘起,因为念头是想着如何利益他人,心心念念都是大众,就不会因为一己的执着,与人意见不合而起烦恼、纷争。进而不论付出之后结果如何,在过程中,以一颗欢喜心广结善缘,扩大了心量,增长了慈悲、智慧,提高了生命的高度与广度,待人处事便更加圆融;也因为知因识果,所以愈发心愈欢喜,愈付出愈充实,也愈能清楚并掌握人生的方向。

  近来天灾不断,生民受苦,但在百孔千疮之中,总看得见温暖。善心捐款、大量物资、种种医疗设备接踵而至,护理、救难人员、义工团队也轮番上阵,以专业的技术、不轻言放弃的毅力,尽全力协助所有需要帮助的生命,乃至于许多跨国界的支援,让人感受到──爱心无国界、付出不分亲疏,只要我们愿意去做,无形中整个大环境也会变得更美好、更友善。

善观因缘 予人为乐

  生活中,学习付出可以让生命更成熟,人生更有意义。言谈之际,多一分关心慰问,取代冷漠或表相的客套;待人接物之间,多一分体谅与宽容,用心观察他人所需而给予协助;举止行为之间,多一分收摄,不触恼众生,令人常怀安乐。古人云:“作德日休,为善最乐。”真正成熟的人,安于心灵的富足,注重修身养性,物质生活少欲而知足,日用寻常中总是乐于分享,而不须为己汲汲营营。如此躬身力行,善观因缘,随时给人方便、给人欢喜、给人希望、给人信心,不舍涓滴,自能汇聚福德,打造安康的家庭、详和的社会。

  佛法告诉我们,透过布施,从利他当中完成自利,只要多一分设身处地的体谅,就少一分计较;只要多一分反省检讨、触物起照,就少一分烦恼执着;只要多一分感恩,就多一分智慧。当生命中不再只有自己,当眼界更广、心量更宽,当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变成一种习惯,就能放下希冀付出后得到回馈的欲求,这念心始终保持安详自在,不为外境所动,体会无所求的欢喜自在。当这念心不因付出后有所得而雀跃欢喜,不因付出后无所得而埋怨失望,也不因得到后失去而怅然若失,能处处作主、念念慈悲喜舍,行善而不执着善,我们的生命就能趣向解脱,得到自在。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