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
 
禅门探微







永嘉玄觉禅师

文╱编辑部  图╱传羽


  

  唐高宗麟德二年(665),永嘉玄觉禅师诞生在温州戴姓人家。禅师的先祖是汉末祖侃公,后人避乱世渡江遂为永嘉人。玄觉禅师在年纪很小的时候,就剃发出家了,他的兄长也是出家法师,两人同住在温州龙兴寺。

精勤悟道

  玄觉禅师出家后,非常精进,出坡作务修福之余,总是独坐书桌前,深研经藏。日积月累,他遍览三藏十二部经典。当时天台教观盛行于江浙一带,玄觉禅师对天台宗的法门义理,也下了一番功夫苦心钻研,认真地循序薰习,依循文字般若的指引,把握因缘精进修习止观。

  虽然看了这么多的经藏、律藏、论藏,也修习了天台的止观法门,但还没有明心见性,直到看了《维摩诘经》,才了解这念心在哪里,不再追逐一切境界,始终保持这念心定慧等持。于是至山岩下另筑一庵潜居用功,日夜之间常修禅定,惺惺寂寂,禅悦为食。

  那时,六祖大师门下弟子东阳玄策禅师,行脚游化至温州,听说龙兴寺旁,有一独居僧人深契大乘妙旨,于是前去相访参叩。两个人很欢喜地谈论经教、论说佛法。玄策禅师听玄觉禅师所谈的顿悟法门、心地法门,都是合乎诸祖的法要,便问玄觉禅师:“仁者啊!您说的法很微妙,您是在哪一位名师座下得到这些法益的?”玄觉禅师回答:“我是听诸师讲述大乘经论而有所契悟,后来看到《维摩诘经》里面所谈的心法,悟到了佛的心印;但是,还没有找大善知识印证,自己是否已真正悟到了佛的心印?”

  玄策禅师讲:“威音王佛出现于世之前,没有佛住世,可以自悟、自证。威音王佛出现于世以后,无师自悟,没有找大善知识证明而言悟道者,那就是天然外道。”

  “佛法言,心性本自具足,本具的觉性是天然的,法尔如是,但是还是要在事上起修;本具的觉性虽是存在,但要有始觉,由始觉照本觉,然后慢慢才能契悟本觉。所以,契悟了这念心,是悟到了菩提心?涅槃性?还是悟到了缘起性空?当中“悟”的层次有深有浅。想知道自己悟到的是哪一个层次?所悟的道理是不是正确?就要找位大善知识予以印证。若没有明眼的大善知识给自己证明,而自言悟道者,那都是天然外道,不是真正的佛法。”

  玄觉禅师敛容回答:“那么仁者今日是否愿意为我做证明呢?”玄策禅师谦虚地表示:“我的薰修尚浅,人微言轻,不好越次超伦!今曹溪有六祖大师,亲受黄梅付嘱,在岭南一带说法,弘扬祖师顿悟自心的法门,座下四方云集,得道受法的人很多。何不同我一道返回师门,请六祖大师为您证明?”当时左溪玄朗禅师也勉励玄觉禅师前去,遂决定与玄策禅师一同前往曹溪,参谒六祖惠能大师。

一宿契旨

  玄觉禅师和玄策禅师一起到曹溪参访六祖大师,一见到六祖大师,便在六祖大师身边向右旋绕三匝,绕完以后,振锡而立。六祖大师见状便讲:“出家众具三千威仪,八万细行,见到善知识应该要礼拜,为什么你非但不礼拜,还大模大样地站在这里,生起这么大的我慢心?”佛法中,出家众要具足三千威仪,行、住、坐、卧要有四威仪。除了威仪以外,还有八万细行;在微细的行为细节上都要注意,等于儒家所说:“礼仪三百,威仪三千。”佛法不但要具足威仪,更要注重戒行、细行。所以,见到善知识,应该要礼拜。

  玄觉禅师说道:“生死事大,无常迅速!”这个时候不应该再拘小节,因为生死就在呼吸之间,无常很疾速!六祖大师说:“你既然知道无常的道理,知道一切都是有生、有灭,为何不体取无生?回光返照当下这念不生不灭的心,这念心性不生不灭,超越无常相!哪里还有快、慢、生、死?”

  玄觉禅师回答:“体即无生,了本无速。”这念心之体本来就是无生,本来就没有生灭,心念的生灭都是妄想。这念心的体性寂然不动,哪还有快、慢、无常的境界!这就证明玄觉禅师已经悟到了这念心,并且有很深的体悟了。六祖大师说:“就是这样!就是这样!”这是给玄觉禅师印证了。这念心体本来就是不生不灭、不动不摇,法尔如是,只要直下承担,当体即是,这就是“体即无生”,你就在这个地方安住吧!玄觉禅师明白自己所悟的道理是正确的,真正是悟到了心之体,因此这念心就定了,也安了,过去所有一切的疑问,现在都一扫而空。此时搭衣、持具,非常慎重地礼拜、感谢六祖大师,向六祖大师告假说:“谢谢大师的印证,我现在要告辞了。”

  六祖大师说:“你怎么这么快就要走了?”玄觉禅师回答:“这念心本来就没有去、来;这念心没有动,怎么会有快或慢?”六祖大师与玄觉禅师,一个是在事上问,一个是在理上回答。六祖大师紧接着问:“谁知非动?”既然是这念心没有动,你又怎么会知道没有动?知道没有动的又是谁?玄觉禅师说:“仁者自生分别。”我的心本来就没有动静,是您在起心动念妄生分别。六祖大师听了便肯定的说道:“你是真正的了解这念心没有生、没有灭的意义了。”玄觉禅师回答:“无生,哪里还有什么意啊!”有了“意”,就是思虑、卜度,就是攀缘,就不是无生。玄觉禅师的回答不离本心、不离当念、不离理体。六祖大师说:“无意,谁当分别?”既然是没有意,是谁在那里分别“无生”、分别“有意”?意思是说:如果说完全没有分别,那岂不是一块石头、瓦砾了吗?佛法也是要有分别,佛法的分别是“善能分别诸法相,于第一义而不动。”玄觉禅师说:“分别亦非意。”虽然是分别,但不是意识在分别,是用智慧心在分别,虽分别而不执着分别之相,与心意识念念攀缘,起憎爱取舍是不同的。六祖大师夸赞玄觉禅师:“你真正是答得很好、很正确。这样吧!你就在山上挂单一晚上吧!”玄觉禅师得到六祖大师的验证后,就在曹溪挂单,住了一个晚上,后称之为“一宿觉”。

为法忘身

  永嘉玄觉禅师回到温州后,四方学人辐辏来归。他曾劝勉学人:学道之人,为成道业之故,当日夜精勤心无旁鹜,为报恩之故,当为法忘身;宁可为法而死,不可无法而生。若是贵身贱法,徒自迷痴耽误一生。着有〈证道歌〉一首及《禅宗悟修圆旨》,皆盛行于世。

  大唐先天二年(713),永嘉玄觉禅师怡然入定,端坐入于寂灭,敕谥“无相大师”。时庆州刺史魏静,将他著作集辑叙成十篇,题名为《禅宗永嘉集》。在《永嘉集》序言之中,刺史魏静赞叹玄觉禅师:“霜松洁操,水月虚襟;布衣蔬食,忘身为法。”是知师一生言行教化,足为学人千秋之典范、师法之榜样。

  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