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
 
本期主题: 众生欢喜 诸佛欢喜







慈悲观的修习,是解脱我执烦恼之钥,开启菩萨心量的重要行门。
观行中如是思惟,生活亦如是实践,
积蓄、厚养慈悲,转化瞋恼,体达冤亲平等,
引导一切众生,趣向佛道,同得解脱自在。


众生无尽愿无穷--觉大和尚开示

编辑部整理

  
  佛法所修的,一个是定慧,一个是悲智。有了慈悲和智慧,就称之为“悲智双运”,是真正的菩萨行。假使只有慈悲,而没有智慧,称之为“爱见大悲”,不能得到解脱。“五停心观”中提到“多瞋众生慈悲观”,就是用慈悲观转化瞋心,如果慈心三昧修成功了,所谓“道高龙虎伏,德重鬼神钦”,不但一静坐马上就能心定下来,还能有降龙伏虎的功德力。

  什么是“多瞋众生慈悲观”?“多瞋”,就是喜欢发脾气。检讨看看,如果自己很容易生无明、起瞋心,就要修慈悲观。修行学佛的人,了解现在不种苦因,将来就不受苦果;但是众生在迷,不了解因果的道理,时时刻刻都在造恶业,在苦海中受种种煎熬、产生种种苦恼,将来还要受种种苦果。经上说:“佛观众生如己子”,佛菩萨把一切众生当作在迷的子女,我们对众生产生这种慈悲心、怜悯心,马上就能把瞋心转过来。

悲心拔苦化有情

  慈悲观如何修?小乘修“七周缘慈”,大乘修“四无量心”,这两种修法都能够化除烦恼。小乘圣者修慈悲心,是增长福德,因为慈悲心是最大的福报,目的在契入涅槃。大乘行者不积极地入涅槃、出三界,因为离开了三界,也不能建功立德、普度众生。既然要普度众生,就要修四无量心,一方面除去自己瞋心的烦恼,这是自利,一方面又能布施给广大的众生、开阔自己的心境,使这念心没有障碍,冤亲平等,这是利他。所以,四无量心是自利利他的法门。

  修行要发大心,要普度众生,“愿代众生,受无量苦;令诸众生,毕竟大乐。”什么原因呢?因为一切众生都是我过去的亲眷,都与我有缘。其次,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皆当成佛,所以我们要发大心去度化他。第三,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,不能离群索居,无论是食衣住行,都是大众辛苦付出的成果,所以众生于我有恩,有着密切的关系。然而,众生由于迷惑、颠倒,因此互相嫉妒、排斥、仇恨,所以我们要弘扬佛法、普度众生,使每个人都能出离苦海。

  《华严经》云:“若令众生生欢喜者,则令一切如来欢喜。”菩萨以慈悲心为根本,因大悲心而发菩提心,因菩提心而成正觉。所以,了解众生与我们有种种因缘,就要发心代众生受苦、普度众生,从现在开始,要修“慈、悲、喜、舍──四无量心”,念念相继,无有间断。除了人以外,还有天人,乃至于一切蜎飞蠕动,地狱、畜生、饿鬼道的众生,都要去度化;无论现在或未来,生生世世,都愿拔苦与乐。打坐的时候,思惟一遍、二遍、十遍、百遍、千遍……就能产生力量。所谓“种子互薰”,用慈悲观、用愿力、用定慧,把八识田中瞋心的种子转过来,自然而然就有慈悲心。

  相反地,假使打坐没有修过慈悲观,也没有发愿、回向,完全只想要自我解脱,或所作所为都只顾自己,就容易为了一点小事生无明,看这个不顺眼、看那个也不顺眼,别人看到自己也不顺眼,这就是慈心不够广大,所发的愿、所度的众生也非常有限。所以,打坐除了修禅定,还要有慈悲、智慧,有了慈悲心,自然就会定下来,称之为慈心三昧。三昧,就是正念、正定。

慈心除瞋平等观

  小乘行者则是修七周缘慈。我们心当中的烦恼,不外乎是亲、冤或非亲非冤的中间人所引生出来的,化解冤亲,要从当前这念心来解脱。这念心的力量不可思议,就像电台一样,起个心、动个念,就是一个电波。这个电波一发出去,马上就能产生一种力量。假使信心达到百分之百了,这个电波一动,马上感通法界。要达到这个境界,第一、要有信心;第二、心不散乱、意不颠倒;第三、专注一境。经云:“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”

  假使这一生做事处处遇到阻碍,或是身体不健康,多是过去冤亲的关系没有处理好,心当中有种种业障。了解以后,就要解冤释结,静坐思惟时,把我们所有的功德回向给亲、冤及中间人,达到冤亲平等的境界。

  七周缘慈,“缘”就是我们这个心缘虑、依靠到这个境界上。一个是能缘,一个是所缘。能缘,就是能想的这念心。所缘,就是所想的这个境界。思惟的时候,要想得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能想的这个心也要清楚、明白。最后,从有念归于无念,保持能所一如,五分钟、十分钟……经常在打坐的时候这样思惟修习,就能够化除我们瞋心、无明的烦恼;心中发愿恳切、至诚,真正大慈悲心现前,与这个法门相应,就入慈心三昧。这样来修习,我们八识田中,就有这种功德,在日常生活、行住坐卧,一面对境界,马上这个慈悲心、慈心三昧就产生无量功德妙用。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