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
 
本期主题: 宁静以致远







动静闲忙中锻炼自心,
不再追逐外在的境界风,与内在的烦恼欲望,
心安定下来,平静清明,
看清楚因缘,才有知进知退的智慧。


寻找宁静的自己

文/见檄法师


  一直以来,就不是个文静的人,能够走上出家这条路,也是跌破众人的眼镜。以前以为可以当个文青、艺术家,享受所谓的寂寞与孤独,却在过程当中,反而看不见自己的方向。虽然成为出家人是从小的心愿,但要义无反顾地踏上这条路,也需要勇气与担当。记得美国诗人Robert Frost所写“The Road Not Taken”,就像在说自己的故事一样,最后一段写着:
 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, and I—
 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,
 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.

(在林中有两条路,而我,选择了人迹罕见的那条,从此展开了不同的人生。)

  为什么会选择这条较少人走的路呢?没有别的,就是为了寻找宁静的自己,也因为认识了那个宁静的自己,才能把这条修行的路继续走下去。

六根门头  入流返照

  出家后最大的改变就是从动到静,从静又到动,然后终于明白,原来动静不是两个,而是“能够清楚明白,又如如不动”的这个。这念心能起善用,做利益众生的事,又能体会所有事相上的发心,终究是要磨炼自己,在发心的过程中,不起烦恼、不生厌倦、不做分别。抑或起了烦恼,能够转念;身心疲累时,能够提起;有了憎爱取舍时,明白所有的一切如梦中水月,最后回归到这念心。

  在精舍度众的过程中,更体会到要懂得“收”,也就是《大学》所说:“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”六根门头能“收”,就是入流返照,心能定、能静,才能明白众生需要什么,也才能真正做到定慧等持、悲智双运。

  记得刚到海外精舍的时候,常常觉得什么都是家乡的好,起了严重的分别心。文化、背景的不同,也让彼此没有信任感。静下心来反问自己:慈悲心在哪里?“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,因于众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觉。”不管身在哪里,慈悲心是不分国界、不起分别,是实实在在含摄生活当中的一切人事物,也是自己身口意三业的准则。因为提起了慈悲心,能够柔和地对待众生,也不会为事相上种种困难或摩擦起了烦恼,知道所有的一切都是磨炼,是成就修行的福德资粮。

因为静观 所以自得

  因为静观,所以自得:明白了修行不是得到外在的赞叹与掌声,而是对自我的肯定;不是教理名相的记忆与背诵,而是对佛法的落实;不是隐藏自己的缺点与过失,而是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;不是有为法上的成败与得失,而是对于心性道理的体认;不是带着微笑面具假装坚强,而是卸下伪装,真诚面对人群;不是驰求他人的陪伴与相处,而是独处时观照内心的自在;不是自怨自艾,觉得孤苦无依,而是感恩他人从不放弃自己。

  感恩 导师的教导、常住的栽培,和许多人的关照与包容,让自己这条路走来,都能关关难过,关关过。而最重要的是认识了自己,明白了这念心,这条菩提路才能坚持地走下去,而且生生世世都要行菩萨道。这个宁静的自己,不觉孤单,因为有菩萨伴侣,一同前行;这个宁静的自己,不觉寂寞,因为诸佛菩萨、龙天护法,常伴左右。这个宁静的自己能发起菩提心,念念上求佛道,心心下化众生,闻佛道长远,不生退怯;观众生难度,不生厌倦,因为不单是为自己而努力,也是为了一切有缘的众生而坚持下去。

  路还很长,而这条路,虽然人迹稀少,但是走起来踏实稳当。我知道自己的选择,也会坚持,你呢?人生的交叉口,希望每个人不管怎么选择,最终都能──遇见自己的清净心。

 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