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
 
本期主題: 愛語攝







《法華經大成》云:「愛語攝。以善軟心。隨順一切眾生。
安慰開喻。一切眾生。生親愛心。依附受道。」
真誠愛語多讚慰,和言軟語善接引,
修得梵音清淨聲,一切有情願樂欲聞。


愛語從尊重和接受開始

文/普中精舍日間高級禪修班學員 傳樞

  
  生長於傳統家庭,「愛之深,責之切」是從小到大常聽到的一句話。這句話反映出長輩希望晚輩愈來愈好的一份拳拳之心,但無形中也把目光焦點都放在缺點上。成長的過程中,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,這裡有問題,那裡有毛病。對自己尚且不能接受,對他人當然也是以高標準來檢視。

  初初學佛,上了禪修課,希望身邊的人都過得很好,也希望自己可以說出令人歡喜的話;但習氣使然,開口常常一針見血刺在別人心上,想「口吐蓮花」卻一不小心就變成「口吐毒蛇」。

欣賞尊重 真誠有感

  開始認真練習說好話,是出國求學之後。當時必修一門英文會話課,教導國際學生在當地教學的注意事項。上課時老師感受到我的不安,對我說:「內向的個性也是一種特色,只要在教學時做些調整,就可以讓教學一樣順暢。」從小到大,自己的個性被人否定無數次,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他人對於我的一種尊重。對於還在辛苦適應環境,必須承受很多不同層面壓力的我來說,真是「良言一句三冬暖」。既了解到正向鼓勵的重要,又因國外大環境的助緣,我努力開始練習讚歎。起初頗不自然,稱讚時常常結巴,自己都覺得好笑。

  練習不久,又遇到問題。雖然發心想讚歎別人,可是個性認真的我,覺得為小事頻頻稱讚有點假,為稱讚而稱讚更是虛偽,心中也懷疑:不真誠的稱讚是否是妄語?於是開始思惟如何讚歎,而不違背真誠的信念。漸漸地發現,自己必須先學會去欣賞每一個人,才能真心地稱讚。與人相處時,先不要急著下定論,先放下自己的愛憎取捨、是非黑白、既有的價值觀,乃至過去的成見,真誠地去看待對方,思惟其人格特質:龜毛之人有其細心之處,粗心的人有其爽朗的一面……由正面觀之,看到別人的長處就愈來愈多,慢慢地感覺到,每個人都很有特色、都很可愛,進而產生尊重與接受,乃至於面對別人的習氣,有更大的包容力,因為瑕不掩瑜。當自己跳脫既有的慣性思維模式,去欣賞、尊重、接受及包容各式各樣的人時,就能很真心地開口讚歎。

  愛語從尊重與接受開始。所謂「誠於中,形於外」,先接受他人目前的狀況,尊重他之所以有今日的種種因緣,才能進一步理解他的思維,以其能接受的方式,一步步化解衝突,建立善緣。如果一味地以自己的經驗或價值去衡量,心中存有批判,就有對立,就無法以同理心,說出令人心開意解的話。每個人的背景不同,所處的學習階段不同,可以理解和做到的事情也不同。常想:如果我和他人有同樣的經歷,背負同樣的業力,我也會有相似的心境和作為,也未必做得比對方更好。感受到娑婆世界千人千般苦,也期許自己在言語間能帶給別人希望與光明,不再製造對立與不安。

以法相濡 時時有潤

  希望他人光明,自己的人生也會愈來愈光明。自己說出來的話,聽得最多的人是自己。常常稱讚別人,業識種子中,就充滿正向的思維與正面的話語,有助於化除愛挑剔、易忿難悅的煩惱。尤其加上經常到精舍禪修的助緣,同參道友互相體諒、提攜,也易於化解煩惱,共結法緣,一同成長。

  記得自己曾經做了錯事,心中極為懊惱,不知道怎麼懺悔才能彌補。拜《梁皇寶懺》時遇到一位師兄,也非常懊惱地在懺悔。因為感同身受,很希望他不要這麼難過,在安慰他「逝者已矣,來者可追」的同時,突然間返觀自照,心結亦隨之而解。類似的經驗,在道場裡時常發生,往往在自己無力化解煩惱時,遇到有類似狀況的師兄,彼此互相開解、鼓勵、打氣之間,自己的業識種子也慢慢轉化,進而愈來愈能體會「為除妄想,修行六度而無所行」的涵義。

  雖然習氣還是非常頑固,說話技巧還是有待加強,但我會繼續努力練習,希望口中的毒蛇全都能轉成令人心開意解的蓮花,自利利他的人生充滿光明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