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9
 
本期主題: 正信的佛法







古德云:「有信無智,增長無明;有智無信,增長邪見。」
修行學佛,不但要知其然,還要知其所以然,才能從初信進一步達到正信。
「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智為能度。」透過聽經聞法,建立正確的知見,
就能於日常生活落實解行,產生淨化提升的力量。


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

文/普安精舍護法會督導、逢甲大學財經系副教授 傳尊

  
  心法是佛教中最珍貴的寶藏,能夠聽聞心法,體現與契入清淨心,是回歸如來家的不二法門。

  學佛前,喜好探求人生真理,從而涉獵四書與老子《道德經》,每每念誦到有意境的詞句,便心生歡喜;對佛教的義理,則僅止於表面的文字。也曾接觸過所謂的新興宗教,但是,內容不外勸人為善,講求神我、神佑,或是以未來往生神處為寄託,或者曲解「不可思議」而故弄玄虛,或以神通感應,或為名聞利養廣召信眾……因此,內心的煩惱、困惑始終無法化解。

就路歸菩提之家

  繞了許多遠路之後,終於因緣際會下,參加了 導師在靈泉寺所主持的教授禪七,真正找到「歸家」的菩提大道,體會到如何觀照自心。當時,法門尚未熟稔,只知妄想來了就觀照,若不能止息就默誦《心經》,想不到,在這樣的專注下,竟然有所體會,熬了四、五天的腿痠、腿痛,剎那間消失,安住在禪悅法喜之中。當禪七最後一次過堂時唱〈供養偈〉,及解七時〈爐香讚〉一起,不由得熱淚盈眶,那是一種久別重回家園的情愫。雖是禪修的初航,也是初發菩提心的開始。

  之後持續參加精舍禪修班,每年也定期打七薰習,愈發信解「戒、定、慧」的重要性。因為持戒能防非止惡,心靈淨化了,修定也容易多了;其次,更要修慧,否則心不清不楚、不明不白,哪能照破昏暗、導正心行?更遑論解脫煩惱與生死。定慧等持之外,福慧也要雙修,在利他中完成自利,在廣結善緣、法緣中累積修行資糧,才能讓法船順暢駛往智慧的彼岸。

  三藏縱然浩瀚,然而,佛法就是心法,佛法就是覺悟的方法,佛法就是契入聖者洞見與證悟真理之要。佛陀所說的教理,不只是用來誦念、研究而已,字字句句蘊藏著具體可實踐的心法,正所謂「佛說一切法,為治一切心;若無一切心,何用一切法」。

無所住而生其心

  禮懺誦經也不只是祈求感應,若能恭敬虔誠、隨文入觀、動靜一如、念念相續、無有夾雜、無有間斷,方是用功的真諦。日用尋常、行住坐臥乃至動靜閒忙之間,如是觀照:不取不捨、不即不離,不落兩邊,自然與菩提心相應。若是心外求法,必然是緣木求魚,終究一無所獲。

  六祖惠能大師云: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,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」導師 覺大和尚也經常提示:「佛法是以人為根本,人是以心為根本,心是以覺悟為根本」,所謂「行亦禪,坐亦禪,語默動靜體安然」,生活中對境不染著、不攀緣,每個當下觀照自己是否清楚明白,如此用功修加行,如此覺察、覺照,正是邁向覺悟、中道實相的一條康莊大道。

  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」,發心要發出離心──出離執著、煩惱的心;要發菩提心──自覺覺他、覺行圓滿的心;要發智慧心──安住緣起性空的正見。學佛,不能離開心性,更不能沒有正確的知見,找到心性入手處,才是趣入菩提的究竟之道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