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9
 
本期主題: 正信的佛法







古德云:「有信無智,增長無明;有智無信,增長邪見。」
修行學佛,不但要知其然,還要知其所以然,才能從初信進一步達到正信。
「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智為能度。」透過聽經聞法,建立正確的知見,
就能於日常生活落實解行,產生淨化提升的力量。


開啟寶藏之鑰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然法師

  
  信心不但是世間、出世間一切成就的基石,亦是修行的根本入處。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佛法大海,信為能入,智為能度。」由信起解,力行不輟,方能證悟無上真理。

信為能入 智為能度


  《大乘起信論》略說信心有四種:「一者信根本,所謂樂念真如法故。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,常念親近供養恭敬,發起善根,願求一切智故。三者信法有大利益,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。四者信僧能正修行,自利利他,常樂親近諸菩薩眾,求學如實行故。」簡言之,就是信人人本具佛性,信因、信果、信人人皆可成佛。

  佛法中,依信的深淺程度不同,分為初信、正信、深信、證信四個層次。

  「初信」猶如一般民間信仰,只是祈求菩薩庇佑,只有事而沒有理,很容易一遇境界就起煩惱,退失信心。進一步,若能透過聽經聞法,知道禮佛、誦經的意義,學習諸佛菩薩的悲、智、願、行,藉此懺悔自己的過失,反省檢討、改過遷善,使內心回復清淨,真正信解奉行,這就是「正信」。

  經云:「心淨佛土淨」,淨土並非遠在西方或天上,每個人心中都有如佛菩薩的慈悲與智慧,所以人人都能行菩薩道。所謂念佛,亦是念自性佛;誦經,每個人心當中也有一卷無字真經。藉著稱念佛菩薩的聖號及讀誦大乘經典,啟發我們的自性,進而體悟自家珍寶,對佛法「深信」不疑;再經由不斷地深耕努力,終能成道證果,達到「證信」。

解行相資 信滿成佛

  過去,在印度王舍城,有一位聰穎、精進且深信佛法的優婆夷,每日發心供養一位比丘,並且至誠恭敬地請法師開示。一日,輪到年長比丘摩訶盧前去應供,年老出家的他對佛法一無所知,又聽說這位居士深諳佛理,因此甚為憂惱,但又不能拒絕……應供之後,居士便虔誠頂禮求法,此時摩訶盧深感慚愧,不禁低聲自嘆:「人愚無知,實在苦惱!」不料居士聞之,即專注緣慮其中道理:「愚無所知乃十二因緣法的根本,由此苦本循環不已,生死流轉,故言甚苦……」當下頓斷見惑,證到須陀洹果。居士法喜不已,入室取出上好的(疊+毛)布欲答謝師恩,卻四處不見老比丘,於是帶著(疊+毛)布來到寺院。此時摩訶盧早已躲回寮房,他的師父是位證道的阿羅漢,知道居士證得須陀洹果,也知道摩訶盧悟道的因緣成熟,遂喚他出來接受供養,並為他開示,當下摩訶盧煩惱斷除,亦證得須陀洹果。

  公案中,居士看似由一句話語即證初果,實則因為信根堅定,對三寶具足信心所致。至於如何培養正信、堅固信心呢?《大乘起信論》提示:「修行有五門,能成此信,云何為五?一者、施門,二者、戒門,三者、忍門,四者、進門,五者、止觀門。」止就是修定,觀就是修慧,定慧雙修就是止觀雙運,將禪定度與般若度合成「止觀門」。通出、通入名為「門」,入此五種行門能自利,出此五種行門能利他。這五門其實具足了六波羅蜜。

  信心是「行」出來的,要將佛法之理落實在日常生活中。所謂「解行相資」,以覺性為本,行普賢之萬行,如此勤奮努力,有恆心、有毅力地堅持下去,終究能成就道業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