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7
 
本期主题: 克己慈忍







憨山大师〈醒世歌〉:“红尘白浪两茫茫,忍辱柔和是妙方。”
能够降伏自己,则能战胜所有烦恼怨贼。
从凡夫直到成佛,无论顺境或逆境,修行,就是一个“忍”字。


无生慈忍力

文/宝林禅寺中级禅修班学员 传孜

  
  初闻佛法时,心中很是欢喜,觉得佛法把自己的烦恼都看透了。进一步思惟后了解,这些烦恼都是自己附加给自己的,所谓“庸人自扰”,只要我不给自己增添烦恼,离苦得乐并非那么遥不可及。但是,一步步深入观行,愈来愈发觉习气微细难察,最初的那个体会,以现在来看还很浅薄。

解行合一 锻炼心性

  在禅修班中循序听闻开示,法师又传授各种对治烦恼的法门,方便我们在生活中观照、修习。可是作为一个在家弟子,面对修行的最大烦恼,就是世俗的纷纷扰扰。于是法师经常提醒我们:“佛法不离世间法”,课前课后也不忘叮咛:“学到的东西,平常有没有运用啊?”但惭愧得很,一旦遇到考验时,纵使搬出了佛法所说的道理,反覆思惟,这念心仍十分躁动,习气也很粗重,容易起瞋心、起烦恼。

  有些烦恼是与他人意见不合而生;有时当自己的错误被指出,观点被反驳的时候,瞋心就油然而生。课堂上的知解,在面对境界时,运用起来往往不是那么容易。所以,时常听经闻法、重虑缘真、温故知新,是必要的功课。唯有建立稳固而正确的知见,在生活中落实“随缘尽分,克己慈忍”的观照,当习气现前时,才能忍心不动、坚住正念来对治。

  个人以为,生活在世俗中,无非要观照好两个方面:一是“人”,二是“事”。人和人的交往中,难免会因看法不同而产生磨擦,但是仔细思考:为何有些人会给我带来烦恼呢?烦恼的原因和程度为何也有所不同?一切都是因为过去生彼此所结下的善恶因缘不同之故。

观众生苦 发菩提心

  佛法告诉我们因果必然的道理,所谓“一念瞋心起,百万障门开”,当恶缘来时,瞋恨只会伤害彼此更深,冤冤相报犹如滚雪球般,造就了累劫缠缚的恶缘。再者,当不明因果、愚痴造恶时,所造罪业终将回到自身,如影随形、无处可逃。可见瞋忿不忍,于己于人都是苦上加苦,愚痴之甚。所以不仅要忍恶,还要生起悲悯之心,自度度人,观众生苦,发菩提心。

  “人和”有助于生活中处事顺利、左右逢源。“处事”有智慧、应对进退得当,也会令人生起尊重、赞叹之心。然而人生在世,际遇不可能一帆风顺,因此许多人时常处在患得患失的压力下。佛法教导我们,一切善果要从因当中努力,逆境要忍,顺境也要忍,所谓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平日严以律己,可以磨炼出坚忍的心性;由有坚忍的心性,方可造就真正乐观积极的态度,无论在顺境或是逆境之中,都可以保持平常心、清楚明白的心。

  凡夫于逆境中容易起恶念,也容易颓废、自暴自弃,于是更加愚痴封闭,从而造业,所以要忍;顺境中虽然安乐,但也容易堕落造业,所以也要忍。无论顺、逆,皆是我们过去自己种下的因,应该反覆思惟“克己慈忍”的道理,这些善法、道理才能深植于心,信受不疑,乃至顺逆皆能安忍不动。《佛遗教经》说:“忍之为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,能行忍者,乃可名为有力大人。”这种忍,产生的是智慧、慈悲的力量,让我们不被情绪和烦恼迷惑,显现出清净心的力量。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