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7
 
本期主題: 克己慈忍







憨山大師〈醒世歌〉:「紅塵白浪兩茫茫,忍辱柔和是妙方。」
能夠降伏自己,則能戰勝所有煩惱怨賊。
從凡夫直到成佛,無論順境或逆境,修行,就是一個「忍」字。


克己作聖

文/見譯法師

  
  人生如同一場戰爭,最難戰勝的敵人不是別人,而是自己。凡聖之別,就在這句話。聖人反求諸己,唯降伏自己;英雄爭強好勝,總想征服別人;凡夫俗子則誰也征服不了,不過隨波逐流而已。佛法言:「三界唯心,萬法唯識。」若能戰勝、降伏自己,就能擺脫煩惱,得到自在解脫。

常見己過 恆思利他

  想調伏自己就要懂得如何克己,克己就是克念、制心。世間所有順逆皆是因緣果報,亦是虛妄生滅的境界,唯有這念心才是自己,佛性就在這念心中。釋迦牟尼佛成道時嘆言: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。」如來智慧德相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,每個人心中都有這樣的清淨本性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,只因生活中妄起分別,念念相續,產生取捨、憎愛、執著,隨境流轉,不能作主,因而起惑、造業、受苦,清淨的本心本性就變成了眾生境界。

  所以,要掌握自己的命運,做自己的主人,必須從克己克念做起。《尚書》云:「克念作聖,罔念作狂。」只要懂得克己克念的道理,人皆可為堯舜,人皆可以成佛。克己克念的第一步,先做到只起善念、不起惡念,時時刻刻覺性都要存在,返觀自照,六根與六塵接觸時,起的是什麼心念?是不是有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邪見等過失?還是想到利益他人?要做到這一點,須先了解因果,依止大善知識,聽經聞法,建立正知見,並藉由誦經、持咒、禮佛、拜懺、出坡,修種種加行,增長自己的福德;起了惡念、惡行,趕快覺照轉念、懺悔改過。六祖惠能大師云:「常自見己過,與道即相當」,因為「改過必生智慧」,能夠斷惡修善,就是克己的第一步。

動心忍性 得失從緣

  接下來還要「忍心不動」──遇到違逆境界能「甘心甘受,都無冤訴」;在順境中「得失從緣,心無增減,喜風不動」,乃至「利、衰、毀、譽、稱、譏、苦、樂」八風境界皆能不動。如過去寒山大士問:「世間謗我、欺我、辱我、笑我、輕我、賤我、惡我、騙我,如何處治乎?」拾得回答:「只是忍他、讓他、由他、避他、耐他、敬他、不要理他,再待幾年你且看他。」以這樣的忍,自能八風吹不動。

  近代禪宗巨擘──虛雲老和尚五十六歲時,至高旻寺打禪七,途中失足落水,雖被人救起,但諸孔出血。到了高旻寺後,因為拒領職事被打香板,病情愈為加重。但老和尚在禪堂晝夜精勤用功,澄清一念,經二十餘日,眾病頓除。後於禪七開靜時茶杯墮地,聞聲頓斷疑根,豁爾開悟。凡聖同樣都有這念心,差別只在境界中能否克念、忍心不動,即是朝向聖賢之路。

  克己當中還要能行一切善,而不執著善法功德,內心謙下,常行普敬,《六祖壇經》謂:「外於一切善惡境界,心念不起,內見自性不動」,亦是《金剛經》所說「無住生心」,不住在外境上,生起利他的慈悲心、智慧心、長遠心、精進心,發大願,以願導行,這克己的功夫才能持久奉行不輟。

  克己當中成就利他,在利他中便能完成真正的自利,所以行者每每藉境練心,如孟子所言: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」這念心能受得起苦,擔得起大任,行善而不執著善,就是真正的克己作聖。
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