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6
 
禪門探微







碧峰寶金禪師

文╱編輯部  圖╱傳羽


  

  碧峰寶金禪師,族姓石,是陝西咸陽地區名門望族的後代。父母都非常樂善好施,在鄉里間有大善人之稱。曾經有沙門到他家托缽乞食,將一觀音像送給他母親,並對她說:「虔誠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,一定會生福德智慧之男。」婦人依之而行,不久就生下碧峰禪師。師誕生日,室中白光煜煜生輝,非常明亮。六歲時因緣具足,父母就將他送到雲寂溫法師座下,做法師的弟子。

訪師參禪機

  長大受具足戒後,師聽經習論,深入三藏,凡有講學說法之處,無不前往,深研性相之學。每次對眾開演佛法,總是辯才飛馳,聽聞者無不豁然開朗,法悅歡喜。後來師覺得,如果只是窮研教理,並不能了生脫死,於是決意遊方參禪而去。當時如海真和尚,在西蜀晉雲山樹正法幢,演佛心宗,師便去親近。

  如海真和尚為開示參禪要道後,師大起疑情,有二、三年的時間,用功到廢寢忘食的地步。有一次,白天作務之際,師攜著籮筐隨和尚在菜園摘擷蔬菜,不知不覺間,就凝然不動入定了。經歷了半天的光景,師才起身。和尚問:「你是入定嗎?」師答:「是。」和尚又問:「你有什麼見處?」師答:「有點體會而已。」和尚言:「也不妨講來聽聽看。」師於是將籮筐舉起,一句話也不說。和尚沒有肯定他,師又將籮筐置於地上,拱手而立。和尚亦未肯定他,師大聲一喝,這時如海真和尚奮身向前,猛地一把揪住師的胸口說:「快道!快道!」師奮力將和尚往前推開,和尚還是不肯定他,笑笑說道:「這是塵勞暫息的境界,定力不深,一定要用功到心路斷絕,真正地透達祖關,佛法大意,自然明白。」

  師聽了之後,愈加精進不懈,後來更孤身到峨眉山人跡飄渺處,不再下山,肚子餓了就摘採一些松柏果實充饑。這樣子精進用功了三年,脅不沾席。後來得了禪定,有時一坐終日,有時乃至數日不起。有一次,師趺坐在大樹下,當時天大雨,溪水暴漲,漫流橫出水道,許多地方都淹沒了,山間鄉民以為碧峰禪師大概已經溺死了。七天後洪水稍退,大家趕過去關心,只見師宴坐如平時,唯有衣服濕掉而已。

一彪開圓解

  有一天,師在用功中聽到伐木的聲音,忽然醒悟,通身汗如雨下,笑著說:「妙喜大悟十有八,小悟無能算計,豈是欺騙人的話。父母未生前之事,到了今天,我方是知道其真義了。」於是便趕往如海真和尚處求證。

  師反覆與和尚相辯,往反徵詰中,師一一應答無滯,最後拽傾禪榻而出。和尚乃印可云:「是則是矣。」到了第二天又重新勘驗他,師一一具答。最後和尚道:「你今天方是知道佛法的殊勝恢宏,如此不可思議。幾百年之間參學的人很多,能契悟的,也不是沒有,但能發明心地,大機大用,實在沒有幾人。想當年,先師無用和尚曾對我說:『你的座下當出三虎一彪。』你應該就是那隻彪虎吧?你的因緣在北方,將來當大弘吾道。」

  師一日在定中,見到一座山風景非常秀麗。其中樓閣層疊,高廣嚴麗,金碧絢爛。十方諸佛與五十二位菩薩,在其中用功行道。忽有一人對師招呼說:「這裡是五臺山秘魔巖。你前生在這裡修道,靈骨猶在,現在怎麼都忘記了?」出定後,師遂遊五臺。到五臺後,師在路上遇到一位披頭散髮、身著破爛五色綵衣的女子,光著腳慢慢走著,一隻黑色獒犬尾隨其後。師問:「去哪裡?」女子答:「入山裡去。」又問「去山中做什麼?」女子答:「一切不為。」如是走了許久,這女子忽然間就不見了。師不禁感到奇怪,問了旁邊一同行走的人,大家卻都未曾看見。有人說道:「五臺是文殊道場,您看到的可能是文殊菩薩化身吧?」師乃就地建靈鷲庵,住了下來。

法食濟貧餒

  師的道德修持,在路過靈鷲庵的山民間口耳相傳,漸漸地四方來參學的僧人一天多過一天,後來靈鷲庵的僧眾多達千餘人。擔負著糧食,不遠千里來供養的虔誠善信,也絡繹不絕,師總是全數儲藏起來,以供遊學之僧。遭逢年荒歉收,常住困難時,師對四方參學之人,依然來者不拒。

  元順帝時派遣使者,召師至燕都,請益法要。燕都有位天竺僧人,傳說他的年紀已經三百歲了,有宿命通,人人將他當成神仙般敬重。師到了以後,和天竺僧人問答,天竺僧人卻只能乾瞪眼,一句話都答不出來。師離去後,天竺僧嘆口氣說:「這是真正有道的人啊!」

  一日傍晚天下大雪,師休息的丈室,有明亮的紅光沖天拔地而起,上接雲霄,遠近皆見。順帝很驚歎,賜以金紋僧伽黎,遣使送歸。第二年天旱不雨,順帝又復遣使召見,請師建壇祈雨。祈雨佛事非常感通靈驗,因賜號「寂照圓明」,又詔住持海印禪寺,師力辭不受。當時,自丞相以下,乃至勇將武夫,無不爭相皈依,以此為榮。當時皇帝所贈賜的金帛繒絲,師悉數拿去賑災,拯救饑乏困餒的難民,災情稍退,師便懇請還山而去。

  明太祖即位後,詔師至南京,慰勞曰:「師道德名聞天下,居住之處寒苦,特請師移居南方。」遂留師於大天界寺,並時時召入請問佛法。又命主佛事等,太祖則頭戴禮冠、身著禮服,佛前親行獻供之禮。

泰然知時至

  洪武五年,師將身邊器物衣服悉數變賣,所得金錢拿來做了七日的佛事。佛事後,沐浴更衣,正襟危坐,與四眾言別。將闔眼前,弟子智信法師為眾請曰:「和尚臨行一言不留,他日後代子孫如何了解您的修持呢?」師曰:「三藏法寶,尚為故紙,吾言欲何為?」說罷神色泰然而逝。世壽六十五,僧臘五十九。荼毘時,百姓傾城出送,項背相望,沿路供養物堆積有如小山般高,有的人怕沒參加到送葬行列,露宿終夜等待守候。火化後獲五色舍利無數,齒、舌、數珠皆不壞。

  師體貌豐偉,端重寡言笑,道高德重,雖居深山之中,而參請、供養、捧足頂禮者,從四方湧來;當應供而出時,所至皆化,時人目為生佛住世。師曾依《華嚴經》之義理,製作華嚴佛事,四十二奏,梵音清雅,盛行於世。可知師雖闡揚宗風,然化導眾生,方便多門,事理兼備,故能諸根利鈍皆收,弘化一時。其一代典型,足為後世學人軌範。

  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