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2
 
禅门探微







中峰明本禅师

文╱编辑部  图╱传寄



  南宋景定四年(1263),中峰明本禅师诞生于钱塘的孙姓人家。他的母亲夜里梦到一位法师,慈悲威严地提着灯笼,缓缓来到他家,醒过来后,就生下了他。中峰禅师从小行为举止便和一般的孩童不同。刚离襁褓,没有人教他,就常会自己盘起腿来打坐;而学会开口讲话以后,家里的人,不经意间,会听到他唱诵佛教的梵呗赞佛;待年纪稍长,和其他的小孩子一起玩时,总是带着大家以泥沙土石塑佛像、盖道场,做起各种佛事;看在大人眼里,孙家的稚儿虽穿着孩童的衣服,行为举止,却十足像个出家法师。

出家悟道因缘

  十五岁那年,因慈母早已过世,师决志出家修道。他燃臂供佛,表达坚定虔诚的向道之心,早晚礼佛用功不辍,读诵《法华经》、《圆觉经》等大乘经典,并恭谨戒慎地将优婆塞五戒,“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”,时时放在心中,反省、检讨、忆持,晚上为了对治睡魔,常经行以保持醒觉,如果感到体力不支疲困之时,便用额头去撞柱子,让自己不致落入昏沉,以此苦行、惕励自身行道不辍。

  有一天,他读《传灯录》见庵摩罗女问文殊:“明知生是不生之理,为什么却被生死之所流转?”心中有疑,百思不解;当时高峰原妙禅师在杭州天目山师子岩,立“死关”以居之,十余年未出关外,师便前去禅师处亲近求法。

  来到高峰原妙禅师座下,师心无旁鹜,奋志办道,非常地精进。经过了一段时日,一日诵《金刚经》时,至“荷担如来”处,忽然有所领悟,从此内外典籍,一看便知义趣,但他知道这还是用意识心在文字上去体会领解,并不究竟,便依高峰原妙禅师剃发薙落,出家修道,以进一步参究佛法的真义。

  天目山在东南诸山中最为高寒,师子院山高林深,道场所须米粟屋材,皆须人力运输牵挽而上,备极劳辛。出家后,中峰明本禅师白天随众作务劳役,到了晚上则一心参禅用功,精勤克励,胁不至席者十年。后来又在禅堂里当维那统领大众,如此福慧双修,诘究研穷心性之理。

  一日山间独行,观见淙淙流泉,蜿蜒不息,忽然有所省悟,于是便向高峰原妙禅师求证,说明契会之旨,没想到高峰原妙禅师不但不理会他,还将他打发出去。不久之后,民间谣传官府要征选童男童女,师因而问:“如果忽然有人来向和尚索讨童男童女之时如何?”高峰原妙禅师回答:“我但度竹篦子(注一)与他!”师言下洞彻法源,豁然大悟,高峰原妙禅师非常欢喜,亲自书赞送付与他:“我相不思议,佛祖莫能视,独许不肖儿,见得半边鼻。”

弘法教化事迹

  师受高峰原妙禅师印可后,依然如旧韬光养晦,默默在禅堂里用功多年。曾有人问高峰原妙禅师:“在那么多的弟子当中,有谁是将来可以继承您的衣钵,弘扬佛法,普度众生的呢?”高峰原妙禅师回答:“禅堂里的维那,虽然现在只是个年轻人,但他就像是竹林里的新篁一般,将来会繁盛地开演出一大片看不到边际的茂密竹林呢!”

  高峰原妙禅师圆寂后,师继领僧事,住持法化,弘扬看话禅,常举“万法归一,一归何处”等话头,教人参究。开示时总殷殷劝勉,单提一念体究之心,勿放勿舍,行住坐卧一切时中,孜孜兀兀,“心不随缘,意不逐物,识不拘境,意不染尘,三十年,二十年,首尾贯通”,“死尽偷心”,“不起第二念”等。师善观机逗教,爱物利生,说法圆融,因此前来请法的王公大臣、僧俗百姓早晚不绝,种种的应酬答问,往来频繁,推却不及;加上当时径山、灵隐等大道场,虚席待师,信施香茗金币拜礼供养络绎不绝,并多方礼请大臣宰官为致书信,想请师前去住持佛法。不得已,淡泊的中峰禅师便离开了道场,云水四方。为了避开众人的劝请追随,他逾山泛海,居无定所,有时住在荒山的茅蓬小庵,有时则随缘寄宿在舟舶船上,所结的茅庵皆名为幻住,提醒自己世事如幻,随缘安住。

  师虽茅庵、船舶居无定所,然而,这位衲衣朴实、寡言好静的出家人,不管游方到哪里,不久之间,前来请益佛法的道俗,就会开始相继不绝,如水归海,最后,他住的地方,每每因四方徒众的辐凑聚集,而从小茅蓬发展成一座大道场。当时参学者,甚至远自高丽、日本、伊吾、云南、印度各地,法缘教化,兴盛一时。在〈有元普应国师道行碑〉中,誉师之法化“北殚龙漠,南极六诏,西连身毒,东穷榑桑”!因师住锡之处多在江浙,时人乃尊称其为“江南古佛”。

身栖岩谷 名闻庙朝

  元朝之时,中峰明本禅师大扬禅风,上至王公驸马、太尉翰林,下至黎庶百姓、贩夫走卒,无不争相瞻礼,学人络绎不绝,请益法要。元朝仁宗皇帝、英宗皇帝,皆曾数次隆重诏请致礼,希望师能入京弘法,接受供养。可是中峰禅师始终不愿意去,皇帝见无法违师所意,最后特地制作金襕袈裟,并赐御香等,遣使送到江南供养,来表达对禅师的尊崇与敬意。

  远在高丽的沈王,是皇族懿亲,身分非常尊贵,他听闻中峰禅师的道风,也万里函香,前来登山礼拜。望见禅师的法相,听禅师开示法要,沈王涕泪俱下,事后向人说道:“我一生阅人甚多,从来没有见过像禅师一般,福德如此殊胜,慈悲威严之中,自然摄受调伏众生。”

教化事毕 自在示寂

  师晚年仍住天目山,示寂前一日,亲手写偈,一一送与门人弟子、护法居士等,语笑如常,第二日辞众曰:“我有一句,分付大众,更问如何,无本可据”,言毕置笔,端坐而逝。殁日白虹贯于山巅,当年山中大木则多摧折,停龛三日颜色不变,奉全身塔于寺西。十一年后,元顺帝追封中峰明本禅师“普应国师”之号,并颁赐其生平著作语录《天目中峰和尚广录》入藏。

  此外,师亦有《三时系念》、《幻住清规》等单行之作流传于世。《三时系念》乃当代净土重要仪轨,度生、荐亡,也为念佛修持提供了具体实践之要;仪轨中的开示,则揭示心性之理。《幻住清规》为学人日资月进之道粮,知法明道之世范,后来德辉法师作《敕修百丈清规》时,便是以《幻住清规》为主要的参考范本。

  圣哲已远,典范夙昔,师一代慈悲教化,恳切之语,透过《中峰广录》、《杂录》、《三时系念》、《幻住清规》等,遗泽数百年,嘉惠一代又一代丛林衲子,至今明灯不灭,仍在字里行间,默默地高树标月之指,老婆心切地指引向上之路。

(注一)竹篦:以竹片扎成的法器,使用于禅堂内,与香板同为提点学人警醒用的法器。《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》:“看香板(长二尺二寸),散香竹篦(长三尺六寸)”。


  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