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2
 
本期主題: 五戒學處








莊嚴法身,以戒為瓔珞。
破除煩惱,以戒為清涼。
五戒,是一切佛戒的基石;
以「五戒」建立正知見、淨化三業,燭照人生路,
圓滿「百花叢裡過,片葉不沾身」的定、慧。


以戒為師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二年級 見材法師

  
  過去,釋迦牟尼佛將入滅時,阿難尊者請示:「佛在世時,弟子們以佛為師;佛滅度後,當以何為師?」佛陀回答:「以戒為師。」所謂「律者,佛之身」,戒律乃成就三千威儀、八萬細行的根本。身為佛弟子,應當學習佛的清淨梵行,清淨身口意三業,如是信受奉行,成就佛道,指日可期。

諸惡莫作

  什麼是戒?就是佛弟子所應遵守的行為規範,其目的是用來防止我們造惡業,進而幫助我們解脫煩惱,成就佛道。對於一般人而言,常犯的重大過失就是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。

  《大智度論》云:「諸功德中,不殺第一。」起殺心斷一切有情性命,將招感短命多病的果報。若能捨離殺業,自然少病少惱、無諸怨仇。舉凡一切有主物,未經主人許可,心存盜意而取,即犯偷盜,所感的苦果為貧窮卑賤、事業不順等。若不偷盜、不貪利且能行布施供養,不僅現世能身心安樂、處眾無畏,來世更可得大富饒財。淫欲則是生死的根本,出家眾為了脫生死,必須斷除淫欲;在家眾除了夫妻間的正常關係外,不應和第三者產生邪淫。行邪淫者,未來將招感伴侶不貞、眷屬不和等果報。假使能化除欲愛煩惱,離諸雜染,身心則能調順安泰。

眾善奉行

  持戒有粗有細。諸惡莫作是持戒的第一步,可避免我們墮入惡道,進一步,若能眾善奉行,則植福修慧、能生善道。以不殺生為例,不但不殺人,連動物等一切有情眾生都不殺。不但不殺害有情眾生,連草木等無情物也不輕易傷害。不僅不殺生,還要積極的救生、護生,乃至不食眾生肉,如此不僅利益眾生,亦能增長福報。

  《雜寶藏經》記載,有位小沙彌原本只剩下七天的壽命,在回家探望父母的途中,看見眾多的螞蟻在水中漂流即將淹死,於是生起一念慈悲心,立即脫下身上的衣服,盛土來堰水,並將螞蟻放到高處乾燥的地方。就這樣,因為一念慈悲心,救了螞蟻,而得以增福延壽。

自淨其意

  佛法有事有理。事相上諸惡莫作、眾善奉行,透過斷惡修善,端正身業、口業,而最終的目的還是要淨化意業,回復清淨的菩提心。

  不殺生的目的就是要長養我們的慈悲心。眾生之所以無法生起慈悲心,主要的原因就是有我執、法執,所以產生冤親、人我的分別。若是能以平等心、慈悲心對待一切有情眾生。所謂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子是我母」乃至「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」。慈心緣一切有情眾生,就能破除我執、證我空,解脫三界輪迴。進一步,將慈悲心擴大,達到物我平等,就能破除法執。再進一步無能緣、所緣之相,無念無住,寂照一如,契入實相。

  「戒為無上菩提本,應當一心持淨戒。」有受戒、持戒的因緣是大福報。為佛弟子只要謹遵佛戒,如是信受奉行,嚴持身戒,進而攝心為戒,達到一心不亂、一念不起、寂照一如,就是無上戒,必能成就無上菩提果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