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80
 
植物采风集







糖棕、扇椰子和贝多罗树

文/普莲寺护法会会长、前东华大学生态与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 张惠珠

扇椰子
   在台湾,可可椰子、槟榔、蒲葵等,都是大家耳熟且常见的树,它们都是椰子类的家族成员,植物学上将此类家族称作“棕榈科”(“Palmae”或“Arecaceae”)。“Palmae”,是因其叶为“掌状”而命名,而“Areca”则是槟榔属的印度方言,槟榔是具羽状叶的。

  无论是羽状叶或掌状叶,高高的椰子树总是给人“热带风情”的印象。事实上,椰子类植物确实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并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物资的重要来源。以上述三种植物为例,除了美化环境之外,可可椰子还提供了椰子水、椰蓉、椰肉,以及制作椰垫等材料;槟榔花、槟榔心,则可料理为美味的盘中飧,槟榔的叶鞘,可以制作便当盒;蒲葵的叶呈掌状,也就是扇形,可拿来做扇子。其他如原产于非洲的油椰子,现为马来西亚最重要的经济作物,也是当今椰子油的主要来源。

  各棕榈科植物的用途不胜枚举,特别值得一提的是──在纸张和印刷术普及之前,南亚地区的人们会将文字、图像等记录,刻划在棕榈科的叶片上,成为棕叶文稿,代代相传。于是,棕叶便成为了文化的载体。佛陀的教法,也是藉着这种方式辗转流传至今,即所谓的“贝叶经”。贝叶经,就是写在棕叶上的佛经,究竟是写在哪一种棕叶上呢?

与贝叶的邂逅

果
雌株结的果实。
叶
扇形叶是由50~60 小叶组成
的大型掌状裂叶。
雄花
正在开花的雄株。
叶柄
叶柄粗大, 两侧边缘有齿状
刺。
  三十多年前,我服务于台北植物园。一年夏天,一株高大的扇椰子(顾名思义叶子为扇形,又名砂糖椰子)掉下一个黑皮黄肉的果实,大如双拳合并。端详了半天,心中纳闷:“不会拿果实去做糖吧?因为果肉也是甜的!”

  二○一二年至吴哥窟旅游时,处处可见扇椰子,小贩在树旁兜售棕糖,还在树上挂着解说道具──“糖棕”的名牌和接糖水的竹筒。这时才发现:“喔!原来扇椰子真的是砂糖椰子,也就是糖棕!”
后来,偶然在中台山的鹿野园看到一株名为“贝多罗树”的棕榈科植物,真是喜出望外,原来扇椰子也是“贝叶”啊!“贝叶”,即贝多罗叶。“贝多罗”源自梵语“pattra”,为“叶”的音译。。

扇椰子(糖棕)的分布与形态

  鹿野园的这棵“贝多罗树”,学名Borassus flabellifer L.,它的小名“flabellifer”,描述该种叶片为扇形,可做扇子,在台湾称之为“扇椰子”,中国大陆则叫“糖棕”,也就是可以做糖的棕榈植物。

  扇椰子原产于印度次大陆及东南亚地区,包括印度、斯里兰卡、柬埔寨、寮国、越南、缅甸、泰国、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地。由于各地引进栽种,目前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都可见其身影。

  扇椰子是高大且长寿的常绿乔木,高可达30米,干径最粗处可达1米,可以活过百岁。树冠由40~70个大型掌状裂叶组成,叶面径约100公分,叶柄粗大。每个扇形叶由50~60小叶组成,小叶宽4.2~9.5公分,先端尖,老叶深裂30~100公分。叶柄连鞘长150~180公分。花则雌雄异株,雌花序穗状,雄花序为分叉状的葇荑花序,外观似皮鞭。果成熟时外表黑褐色,圆形,先端略扁平,萼宿存,外果皮革质,中果皮黄色多汁。

扇椰子的用途

  在印度和柬埔寨,扇椰子可说是最重要的树种之一,它是印度泰米尔省的省树,也是柬埔寨的国树。

  曾有统计资料显示,扇椰子大大小小的用途,可达八百种。粗略来说,它们扇形的大叶,可用来盖屋顶、织席子、编篮子、做扇子和伞,还可以作为纸张的代用品。它的叶柄坚硬,且边缘有刺,很适合作围篱。叶柄内的纤维像铁丝一般,适合做绳索和刷子。树干材质坚硬、质重且耐久,是很好的建材,尤其耐海水浸泡,所以很适用于码头的打桩工程。

  至于花序,无论是雌株或雄株,趁着幼嫩富含糖液时,经截取、熬煮,就成了“棕糖”,也是游客拜访吴哥窟时必带的伴手礼。早上接的糖液,是清凉的甜饮;到了黄昏,经过发酵,就变成酒精饮料。

  果实及种子更是宝──黄色的果肉可以生吃,也可制成多样料理;种子成熟时,也有各种吃法;半熟时更具特色,种仁中心是甜汁,外围胚乳是囊状、半透明如荔枝般的“果肉”,是热带地区令人垂涎的美食;种子发芽时的娃娃棕苗,则是高纤、高营养、高价值的大型芽菜……。

贝叶文抄的制作

贝叶经
贝叶经
中台禅寺图书馆馆藏的贝叶经。
  在纸张发明之前,东南亚人民就用贝叶来记录民族的文化,如:印度泰米尔省所有的古老文献、印尼的“lontar”就是刻写在扇椰子上的贝叶文抄。各地制作贝叶的方法不尽相同,但整体而言大同小异,以“lontar”的制作过程为例,说明如下:
1.选取成熟度适当,且大小、形状、质地合宜的叶片。
2.用加姜黄粉的盐水煮过以防腐。
3.晾干后,用浮石磨光叶面,压平。
4.裁切成所需的大小,一个小叶可做成四页(从中肋切开,一叶分为二张,每张二面)。
5.于页面上烫孔(一个至三个)。
6.在烫好孔洞的贝叶上,用铁笔刻写文字。刻划的方向是由左向右、由上而下,每刻完一面之后,上下翻面再刻,然后在第二面的一端边上刻上页码。
7.用炭灰和天然油(如香茅油)涂抹于页面上,一则使字更清晰明显,二则防虫、防腐。
8.贝叶上色、晾干之后,便可装订成册了。为了美观和保护,贝叶文抄的封面和底面,通常另用优质木料的护板,甚至彩绘涂漆和镶贝壳片于其上。封面和底面中部,同样也要打好洞,然后用一根细绳串穿在一起,便成了一部贝叶文抄。

  贝叶文抄是天然植材,历经三、五百年,一定会脆化、发霉、腐朽,这时,就必须以人工依着原来的贝叶文抄重刻。贝叶的尺寸,也有大、中、小之分,而同一部典籍的尺寸通常会是一致的。

贝多罗树的种类

  贝叶文抄对于东亚、南亚就如同中国的简册。南亚和东南亚盛产棕榈科植物,也是贝叶文化的故乡,但适合做贝叶的树只有三种。依据唐朝段成式在《酉阳杂俎.卷十八.广动植之三、木篇》的记载:“贝多,出摩伽陀国,长六七丈,经冬不凋。……西域经书用此三种皮叶,若能保护,亦得五六百年。”这段文字说明贝多罗树有三种,是常绿高大的乔木。

  根据印度文献记载,贝多树有以下三种:Borassus flabellifer L.、Corypha umbraculifera L.、Corypha taliera Roxb。它们共同的特征是:都是常绿高大乔木、都具有扇形大叶;不同的地方是:第一种Borassus flabellifer L.,也就是本文介绍的糖棕,台湾可见,其成树年年开花,但第二及第三种一辈子只开一次花,开花、结果后,就枯萎往生了。如今,第三种 Corypha taliera Roxb 已被IUCN(世界自然保护联盟)评定为濒危物种。

  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