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8
 
本期主题: 透视“心”的虚拟世界








沉溺网路世界的迷“网”人生,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混淆,
已成为现代社会隐伏的危机。
一切众生“妄认四大为自身相,六尘缘影为自心相”,
因不了诸法实性,妄见人我、幻生执着,而没溺苦海,
才是真正虚拟世界的迷惘人生。
因此,不但要脱离网路的虚拟世界,找回踏实的人生;
进一步要脱离“心”的虚拟世界,
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找到真实、永恒的生命!


透视心的虚妄

文╱中台女众佛教学院研究所二年级 见笠法师

  
  心到底是虚妄的、还是真实的?

心本无生因境有

  古代有“杯弓蛇影”之故事;有黑夜中误石为虎,弯弓射箭穿石之事;也有黑暗中践踏草绳,误以为踩到蛇的惊恐……。这些事告诉我们:透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所认识的世间,不见得是正确的;这个判断人、事、时、地、物所具意义的意识心,其实并不可靠,随着时间、空间、人事的更迭,念头、感受也会随之改变。

  例如,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,光绪皇帝和太后、大臣等一起往西避难,途中有一段路需要每天徒步跑几十里,连续几天都没有饭吃,在一处乡间歇脚时,当地百姓供养地瓜叶,太后视为上等美食;等战事一过,回到皇宫,帝王的架子一摆,怎么也吃不下地瓜叶了。

  这就是识心的虚妄,随着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,在五欲中翻滚,生出喜、怒、哀、惧、爱、恶、欲七情,误以为四大假合的色身就是“我”,意识诵习的心念就是“自己”,以为所了知的这个身体和一切山河大地,都是真实的存在,却不知一切都如《楞严经》所说,皆是妙明心中所呈现的影像,虚妄不实。虽有因果善恶业报、苦乐等受,却是当体即空,生灭变异了不可得。

  众生不了心性真实之理,为无明遮蔽,随外境而念念分别、念念迁流,沉溺于心念之大海,茫然无法自出,日日造作诸业而不自觉。现在受着念头、生活的逼迫,未来所遭受一切善恶业报、苦乐之果,也无有边际,仿若苦海无涯,不能出离。

  所谓“三界唯心,万法唯识”,诸佛菩萨欲令众生出离生死、了达佛之知见,以种种方便,使众生开、示、悟、入佛之知见,为的就是使众生透视识心的虚妄,安住于实相。

从本无生无可灭

  唐朝白居易,某日至山中拜见鸟窠道林禅师,见禅师安居大树之上,向禅师说道:“禅师坐处甚危险。”禅师回答:“太守所处之境,才是真正地危险。”随即说了一偈:“薪火相交,识性不停,得非险乎?”意识心不断攀缘外境,一念、二念、三念……念念迁流不停,犹如木柴遇上火苗,熊熊炽焰,愈演愈烈,无法走避,此身此心深处险境而不自觉。

  白居易又问:“如何是佛法大意?”师曰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。”白居易说:“这个道理三岁孩儿也知道。”鸟窠禅师说:“三岁孩儿虽道得,八十老人行不得。”佛陀所教示的觉悟之道,无论悟与未悟,都一样要行一切善而不执着一切善,不但时时学习,更要身体力行、解行并重。

  天台宗“一心三观”中提到,一切唯心所现,不离此心,也不妨碍遍行一切善法,令度苦恼,具足无量方便,创造无数因缘,了知诸法当体即空,故而不住因缘;了知烦恼即是菩提,故能不住生死,“百花丛里过,片叶不沾身”;更因了达生死即是涅槃,而能远离二乘不起大悲、住着空境之心,广度众生,于一念中具足空、假、中三观,而安住于实相。如此不断地精进,才是真正透视心的虚妄,而不被蒙蔽。

  凡夫众生妄见生死,犹如眼中有翳,在虚空中妄见空花,更于空花中妄生分别,好丑、爱憎……实际上,一切虚妄不实。《佛遗教经》云:“如被劫害,苦止一世;五根贼祸,殃及累世,为害甚重,不可不慎。”众生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攀缘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,产生六识之分别心。此意识心,如“狂象无钩,猿猴得树”,难可禁制,若不仔细觉察、觉照,一念之顷,便造作无量恶业。所以,必须时时守护六根,时时恒思利他,以善摄恶;时时随顺觉性,远离虚妄之心,以舍摄善。

  具足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的觉观,就是具备透视虚妄世界的能力,让自己远离虚妄,回到真实、安住实相,这才是真正的修行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