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7
 
本期主題: 自利與利他








當自己的利益與大眾的利益相衝突之際,
先成就一己之私,或許是有些人的選擇。
然而,在滿足自己的同時,往往也損及他人,
痛苦、憂患和紛擾,也因此隨之而來。
佛法教導我們,修菩薩行首要利他,在利他中完成自利。
付出當下,收穫最多的往往是自己;
成就他人,其實就是在成就自己。
悲智雙運,自度度人,
人生的圓滿、世界的和諧,不求自得!


自利利他悉圓滿

文/見盧法師

  
  「自利」,是使自己安樂;「利他」,是使他人也能安樂。最究竟的自利,是達到諸佛菩薩的畢竟大樂──「菩提覺法樂,涅槃寂靜樂」的境界。

  經云:「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,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」諸佛菩薩畢竟安樂的菩提、涅槃境界,是以大悲心為體。悲心緣眾生而發,也就是要從利他當中完成自利,故經云:「自未得度先度人者,菩薩發心。」欲得利他,先當儲備資糧,建立佛性、因果、緣起性空等正知見,二六時中重慮緣真,「自利既精,利他則廣」,在利他當中深耕佛法知見、落實對佛法的體會。自利與利他,是一不是二。

緣苦眾生 發大悲心

  寶塔,是一個直接面對生死的地方,一個時時刻刻見證佛法所說無常、因果的地方。而當「寶塔」同時又是「禪寺」的時候,則意味著:這裡不僅是一期生命的終點站,也是以正法滋養眾生心中善根、開啟光明人生的起點。因此面臨生離死別而來到寶塔的家屬,在寺裡作滿四十九天的超薦佛事之後,多是歡喜、感恩地放下掛礙,積極地繼續自己的人生。

  有一位居士每每回寺祭拜時,總是在牌位前掉淚,在塔位區追思的時候,更是悲慟不已,好長一段時間無法走出失去妻子的傷痛,總是掛念著妻子過得好不好?經云:「諸佛心者,是大慈也,大慈所緣,緣苦眾生。」導師 覺大和尚教導我們「隨緣盡分」──隨著現前的因緣來盡利他的本分。法師慈憫每日來寺的家屬們,思慮著如何才能為眾生予樂拔苦?於是法師為他講了一個故事:

  「佛陀時代有一位國王,王后死了之後,國王太過傷心,以致無心朝政。大臣們認為這樣下去不是辦法,便向國王提議為王后供佛修福,希望藉由佛陀的威德力及供佛的功德,超拔王后。王后藉此功德而投生天界,因感念國王的這份心意,便現身在國王面前。國王一看到王后,非常高興,想要上前擁抱,然而王后卻迅速地退後。原來,天界清淨殊勝,人道卻顯得臭穢難忍。對於生為天人的王后來說,那些曾經的回憶,此時都化為感恩,再無其他執念……。」

  聽到這裡,原本傷心地不能自己的居士,剎時止住了眼淚,原以為的深情掛念,此時似乎失去了意義。法師繼續開示:「我們應該感念的不只是這一生的妻子,而是生生世世的六親眷屬。因此,我們所作的功德,也不只回向給往生的妻子,更應該要回向給生生世世的親眷。」

無我利他 量周沙界

  眾生在累劫的輪轉當中,展轉互為父母師長、兄弟朋友,相互成就著家業、道業,因此,對於無量無邊的眾生,都應該心存感念──也是基於此一精神,寶塔全年每天兩場的佛事,未曾間斷,始終與眾生歡喜地結著法緣,無有疲厭;熟悉壇場,使所有與會的冥陽兩界的眾生,都能安住道場,虔誠用功;熟悉物料,藉由生滅的物質,大作夢中佛事,藉以磨鍊、尋找自己不生滅的心;熟悉流程,使法會如法如律、莊嚴進行,而能真正利益有情,成就功德。

  自利,若是以「我」為出發點,只會帶來更強大的妄執。究竟的自利是諸佛安樂之境,是無我當中行利他之行。因此,利他之行能使因「我」而起的愛見癡慢、憎愛、取捨減少,心因為放下我執而廣大自在,三業愈發清淨。福德一點一滴地累積,本具的智慧光明便一點一滴地彰顯出來。這份光明,能在同一時間成為自他向上的力量、成為充滿著希望的修行力量。

  於利他中,使自他都臻於圓滿光明之境界,它的落實不離當處──眾生是菩薩福田,有眾生處即是菩薩道場!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