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7
 
本期主题: 自利与利他








当自己的利益与大众的利益相冲突之际,
先成就一己之私,或许是有些人的选择。
然而,在满足自己的同时,往往也损及他人,
痛苦、忧患和纷扰,也因此随之而来。
佛法教导我们,修菩萨行首要利他,在利他中完成自利。
付出当下,收获最多的往往是自己;
成就他人,其实就是在成就自己。
悲智双运,自度度人,
人生的圆满、世界的和谐,不求自得!


学习菩萨发心

文/见谌法师

  
  不论贵贱穷通,每个人一生都在探求人生的价值。人藉由价值的建立,肯定自我人生的意义,因此,有人汲汲营营,追求功名利禄;有人无私奉献,利物济民。由于知见、观念不同,藉以建立起来的自我价值,就有不同的意义。

舍己利他 菩萨应世

  一般人都以“我”为生命的中心,一切以自我为出发点,所以面对人我及生命的烦恼与缺陷时,常常深陷其中,不得自在。佛法告诉我们,一切法是空性,随着因缘时节而改变,因此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,端看我们的“心”如何面对。唯有随缘才能了旧业,自在步红尘。

  凡夫面对周遭的一切,与菩萨面对众生,心念自有差别。凡夫因“妄想我”及“爱我”,念念生灭,不了解万物一体,自他平等,无差无别,偏偏在“我执”上打转。而菩萨发心,为了令众生趣向菩提,以利益众生为务,轻自身而重他人,代众生受一切毁辱,恶事向自己,功德归他人,在利他中完成自利。菩萨行是为人为法,舍我忘躯,不放弃任何一个众生,以求自他解脱,趋向圆满佛道。菩萨在因地发心,利他的最终结果是一起提升的积极作用。

  佛法不离世间法,近年来许多企业团体,采用了“利他”的作为,在合作与互惠中,为企业成就了财富与名声。日本的“经营之圣”稻和盛夫所建立的京瓷株式会社,名列世界五百强。成功的事业,来自于植根于佛教利他、商业道德的精神与准则,以“敬天爱人”作为思想核心,人生的意义在于心灵修炼。微软创办人比尔盖兹,在辞去董事长职务之后,积极投入慈善事业,捐款发展科技,以消弭贫穷与疾病,这是因为幼年时期父母亲对他的教育:“世界上每个人的生命都有同等的价值。”

  住在台湾台东的陈树菊,是在中央市场卖菜为生的妇人,只因年少悲惨丧母与贫困的经历,让她对相同境遇的人感同身受,多年来捐助“阿尼色弗儿童之家”的孤儿,达上千万元,获选为美国《时代杂志》二○一○年最具影响力的百大人物之一。另一位天津老人白芳礼,骑三轮车维生近二十年,为三百位贫困孩童捐资助学。一年冬天,他来到天津耀华中学,递上饭盒中的五百元,说道:“我做不动了,以后可能不能再捐了,这是我最后的一笔钱。”在场的老师全哭了。这是道德的高度,也是值得世间人学习的菩萨。

  利他的精神,来自于慈悲,也来自于舍己。悲能拔苦,慈能予乐,拔众生之苦,给予安乐,舍己为人,是行菩萨道的要途。《佛遗教经》中,佛云:“自利利人,法皆具足。”佛陀福德、智慧两足俱尊,内省自修,行四摄六度、发四弘誓愿,可知佛法有积极入世的一面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没有众生,就没有菩萨,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,圆满自我的修炼,法的具足不在于自我成就而已,更在于成就利益众生。

普入尘刹 饶益有情

  过去有一位国王,想从三个优秀的儿子中,选择一人来继承王位。有一天,他叫来三个儿子,分别给他们相同的一笔钱,要求他们三人在天黑之前,用这笔钱去买东西,装满一个大房间。

  第一个王子想了很久,决定去买一大车的稻子,但是由于经费有限,只能勉强把房间装满一半。第二个王子买了便宜的禾草,但也不过装了三分之二的房间。最小的王子最后才回来,却两手空空,一问之下,才知道他在路上遇到一个卖蜡烛的孤儿,他把大部分的钱都给了对方,只拿回几支小蜡烛。他把蜡烛点燃,微小的烛光却照亮了整个屋子。修菩萨行,“己”与“众”之间孰轻孰重,道理明朗而确切;紧握一拳之土的拥有,与放开双手后的自在,境界全然不同。

  《楞严经》云:“自未得度先度人者,菩萨发心;自觉已圆能觉他者,如来应世。”菩萨发心,是一种精神力量。我们应该向菩萨学习,愿有多大,成就便有多大。中台世界在导师 觉大和尚的指导下,僧众教育、精舍教育、学校教育,都逐渐完善,成就“佛法教育化”的愿景。“佛法艺术化”方面,也因博物馆的建设而慢慢成就。

  佛教文化是佛法的无形资产,对众生具有深刻而正面的影响力,藉由博物馆的展示,可以让大众了解佛教历史与文化的博大、崇高。多年来有此福报与因缘,从中台山博物馆到参与规划“中台世界博物馆”的建设,体会到 导师以佛教艺术化世的深心悲愿,透过保存佛教文物与弘扬佛法,接引众生,秉持“外现声闻乘,内密无上印,身行菩萨道,广度诸有情”的行愿,始终以自利利他为目标,广行菩萨道。愿学习 导师的慈愿,以身行道,自利利人,以自性之光照亮众生,期盼光光相照、灯灯无尽,使佛法常住世间,生生不息。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