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4
 
本期主题: 知苦进道常安乐








佛法的根本是建立于对苦谛的了解,
知苦、断烦恼,才能由苦解脱。
对于“苦”能具足正见,便能吃苦了苦、苦尽甘来;
真正地“逢苦不忧”、“体冤进道”,
得到人生究竟的清凉与安乐。


从“心”做起

文/普莲寺高级禅修班学员 传依

  
  
  达磨大师〈二入四行观〉中的“体冤进道”告诉我们:一切境界并没有好坏、苦乐的分别,因缘本身亦无善恶、爱憎的高下,只问当下这念心是否清楚明白、处之泰然、不随境转?若能“甘心甘受,都无冤诉”,在所有的因缘下皆能学习、成长,那么任何考验都能是一种教育。

随顺修学如实知

  自小亲近佛法,刚开始只知道诵持经典,并没有真正地将经文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;直到踏入教育职场,才明白佛法的真义,并开始学习将佛法融入教学之中,这是多么微妙的一件事啊!

  三年多前的教甄面试,审委老师问了一个问题:“假如学生当众对你大小声,你该如何处理?”我回答:“当然,第一时间要让自己冷静面对,不随学生的情绪起伏,接着视实际情况作处理。”

  其实,在应答过程中,虽然说出解决的方法,心里却很清楚,若真是遇到这样的情况,自己未必能冷静以对。接着,便出现了考验,当时的我从来没想过处理学生的问题会成为自己最大的难关,特别是面对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国中学生。

  由于现代的学生课业多、诱惑大,很难作好自己的情绪管理,经常出言不逊或口出恶言,以表达内心的不满。在教学的第一年,我负责的是喜欢口出恶言的一个班级,对于认为学生应该要有正确观念与道德涵养的我而言,每每前往班级时总是举步维艰,心里非常排斥。慢慢地,发现自己最初的教育热忱已经在不知不觉当中消磨了。为了顺利完成教学,开始以严厉的态度对待学生;久而久之却发现,愈以苛责的方式,学生的反弹也愈大,情况并不会好转。每上完一堂课就如同打完一场仗,身心俱疲!心里对学生的行为总是有着许多的埋怨。接着,我发现其他老师面对这样的学生,同样也采用“高压政策”,彼此在私下也常互相提及课堂上的苦恼。不禁令我开始反思,难道这一学期要在这样两相苦闷、彼此互结恶缘中循环?那可是一条无有出期的路呀!

  自此开始,自己所思考的,不再是学生的问题,而是反省自我的心念。

 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,有因缘亲近正法道场、大善知识,不就应该将所学到的正确知见落实于教育中,分享给学生?

心地善长菩提苗

  某一次,在课堂中的机会教育,我与学生分享了一则佛典故事──百头鱼,让他们藉由这个公案了解,因一时情绪激动而口不择言,不仅与他人结下恶缘,更会使恶念侵蚀心性,让自己失去最纯粹的本质;起了一念忿恨的心,就如同饮鸩止渴,一时的泄愤虽然让情绪暂时有了出口,但是起恶念、结恶缘,只是累积了无限大的恶报。

  在这一次的机会教育之后,意外发现学生即便说出不雅的字眼,却会相互提醒:“喔!小心,你造口业了。”“不要变成百头鱼,好不好?”甚至自己在不觉中指责学生时,他们也会用半幽默的口吻说:“老师,小心!您起瞋心了。”

  过去为了解决教学的难处,即便翻遍了所学过的教学原理、教育心理等书,都不及一则佛典公案来得清楚明白,只因为找对方法、改变心念,才是最重要的。

  经云:“逢苦不忧,何以故?识达故。”自己的态度改变,也用态度改变了学生,当我以佛典故事引导他们的同时,也在检视着自己,直到不再以“顽劣”、“无礼”看待他们时,学生就不再是自己教学的苦处。此时也忽然明白,过去种种的境界,其实是自己的执着与分别,真正的苦不是外境,而是自己的心境。

  记得法师开示曾经提到:“以自己的佛性,看待对方的佛性。”当自心不起分别,才能不对学生贴任何标签,至此,方是一名发自内心的教育工作者。



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