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3
 
本期主題: 四無量心








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慈悲即是觀音,喜捨名為勢至。」
慈能予樂、悲能拔苦、喜能除嫉、捨則無執,
修習四無量心,
我們就能轉化在人我當中種種負面情緒及煩惱,
以如水柔軟、如地寬大的心,含納一切,
為自己與他人,帶來和平與淨化的力量。


慈悲喜捨--覺大和尚開示

編輯部整理

  
  凡夫眾生都有親、有冤、有愛、有憎、有取、有捨,因而產生種種喜怒哀樂,這些都屬於眾生心。修四無量心是一個方便,能夠破除我們對冤親、憎愛的執著,啟發我們的大慈悲心。

依根解結 冤親一相

  經云:「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。因於眾生而起大悲,因於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」假使能夠把冤親化成平等,心就沒有掛礙,心量就廣大。要想達到這個境界,就要修慈悲觀,包含七周緣慈及四無量心兩種法門,目的就是在解脫我們過去和現在心當中執著的觀念。過去認為親就是親、冤就是冤,始終是根深柢固,不能釋懷,現在用慈悲心把它化掉,化成無緣大慈、同體大悲,冤親平等,最後歸到無憎無愛。

  小乘和大乘都修慈悲心,小乘修慈悲心是在增長福德,因為慈悲心是最大的福報,運用這個福報,希望能夠契入涅槃,目的是在自利;大乘修慈悲心,並不積極地要出三界、了生死,因為離開了三界,就不能建功立德,也沒有辦法度眾生。因此,大乘修慈悲心,除了增進自己的福德以外,目的是在普度眾生,既能開拓心量,使這念心沒有障礙,冤親平等,攝受一切眾生;又能用這種方法來淨化自己這一念心,破除自己的我執。所以,又能自利、又能利他。

  「慈、悲、喜、捨」四無量心是依根解結的方法,依著六根來解除我們的六結。過去是情愛,六根對六塵產生六識、十二入、十八界這一些結,現在還是依六根、六塵、十二入、十八界來修,把我們這一個心放到十八界中,這個心就平等了,看到每個人都希望他很歡喜、很快樂、很平靜,禪悅為食、法喜充滿,這就是一種慈心觀。

  四無量心有兩種修法,一種是概念來修,例如緣親人修觀時,不特地去分別是什麼人、什麼相貌。第二種是取相,想到父母兄弟或平時最掛礙的親人時,取其相貌,把對象想到面前來修四無量心;但是要知道這是一種假想觀,假使修不好,把它當作實實在在的,心生掛礙,甚至傷心掉淚,過去這種情愛的種子又現前了,反而使心得不到平靜,那就糟糕了!所以,要了解這些都是假想觀,是假想出來的境界,不是真實的境界。

  一般人平常一動念頭就是冤親的事情、煩惱的事情、男女情愛的事情、仇恨的事情、嫉妒的事情……這些都不是清淨的念頭。假使修觀行時起了這些念頭,馬上就要改正;如果不知道改正,一念、二念、三念、四念……愈想就愈糊塗、愈煩惱,到最後心生無明,就成了病態;運用得不好,可能也會產生感應、神通,但就是成魔了。所以,心要保持清淨,沒有貪心、瞋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,具足慈悲心、恭敬心,知恩、感恩、報恩心……。心念清淨,就能產生清淨的智慧。

以楔除楔 歸於究竟

  雖然人人都有慈心,但假使沒有去養成,就很難現前。修慈心,能除掉瞋心,所以「慈能予樂」。「慈」名「愛念眾生,常求樂事以饒益之」,修慈心,為除眾生心中「瞋覺」故。時時刻刻護念眾生,應用種種方便,以最快樂的事情,安慰眾生、布施眾生,使其常得快樂。

  「悲」,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、心苦,為除「惱覺」故。五道眾生都是我過去的冤親,在六道輪迴當中受種種苦,而我不知不見,長夜懈怠,不生救拔之心,自己覺得很慚愧,欲修悲心以拔其苦。悲心修好了,不但能拔眾生苦,也能夠對治自己心當中的煩惱。

  「喜」名「欲令眾生,從樂得歡喜」,為除眾生中「不悅樂」故。一般人不快樂的時候,始終是愁眉苦臉的,悶悶不樂,這就是不悅樂的心。修喜心,就能夠對治這個煩惱,讓眾生心也歡喜、身也歡喜。

  「捨」在佛法上是最重要的,有大捨、中捨、小捨。什麼是大捨?把整個身心、整個世界捨得乾乾淨淨,一切畢竟空寂,就稱為大捨。中捨,是一方面修布施,一方面修智慧,福慧雙修。小捨,是有條件的,供養三寶、布施大眾,目的是希望得到智慧、得到平安,希望增福增壽、消災免難。一般人燒香許願就是如此的,祈求佛菩薩、神明保佑自己家庭和諧、身體健康、事業順利,這樣就為佛菩薩、神像裝個金身……這種捨法,好像跟佛菩薩、神明作生意一樣,你不保佑我,我就不供養你,所以是缺乏智慧。

  前面修三種法門,是因為我們有瞋心、惱心、不快樂的心,所以修慈無量、悲無量、喜無量。因為一般人心量窄小,看見眾生就會討厭,甚至於自我封閉,不想見到眾生……這種心念都不正,很難成就正覺。為了要普度眾生,心量要廣大,就必須除去這些毛病,所以修慈無量、悲無量、喜無量三種法門。

  如果毛病除去了,就要進一步修捨無量心,如《金剛經》所云:「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。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?」前面是方便,現在要把三個方便法門放下。因為放下才能提升自己,才能歸於中道、歸於究竟。如佛法云,先以善捨惡,後以捨捨善。前面是善法,善法成就了,不要執著,歸於清淨法身。法身也是沒有邊際、也是無量,盡虛空、遍法界,都在我這念心當中,所以稱之為無量。因此,修捨心的目的,就是希望見到本心本性,契悟中道實相。

  法法都要歸於這念心。我們在禪七當中經常告訴大眾,這念心要站得住、站得長,但是,因為心當中還有煩惱,不容易站得住、站得長,就必須依照這些順序來修。修了方便法門,心安住了,最後還是要站得住、站得長,歸於菩提妙明真心、歸於定慧等持這念心。上上根的人,一下就契悟了這念心,又站得住、站得長,其心安隱,平等不二,就稱之為捨相應。與什麼相應?與實相相應、與菩提心相應,這才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的。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