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2
 
本期主题: 好事给他人








儒家说: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”
佛法也告诉我们:“恶事向自己,好事与他人。”
所谓“恭可释怒,让可息争”,
谦让,在急功近利的现代社会,无疑是一股清流,
能让我们和合无诤,广结善缘,集众人力,成众人事,
在双赢的局面中,福慧双修!


虚怀若谷 海纳百川

文/中台男众佛教学院专任教授师兼训育组长 见酋法师

  
  在生活上,人与人之间的相处,往往容易随着彼此在立场上的不同而有意见相左或看法上的差异,而出现烦恼与争执。此时,若双方无法各退一步,继续僵持不下,就可能引发更大的冲突,甚至反目成仇,亲变成冤,善缘变成恶缘。

反观自省 谦下尊上

  同样地,社会上任何团体的和合,亦需要彼此间具有谦虚的心量。有了谦虚的心胸,就能培养相互包容的雅量,而不会在看到对方的过失时,马上心生烦恼,急着指责对方。《六祖坛经》云:“若真修道人,不见世间过,若见他人非,自非却是左,他非我不非,我非自有过,但自却非心,打除烦恼破。”即是在揭示我们,应学习避免身陷在我执烦恼当中去看待对方。换句话说,当面对对方的不是时,应先降伏自己见他人种种不是,而生起的瞋慢烦恼。反过来,若能保持平静,先想到是不是自己也有做不好的地方?或者要用什么样的因缘,帮助对方改过?并以善护念的慈悲心,相互检讨反省,就不会引起更大的争执,而能在谦虚和合中,帮助对方改进过失,不伤和气。

  过去有一位很有智慧的老和尚,某甲弟子前来叙述自己的见解是对的,老和尚回答:“你是对的,你没有错。”过了一会儿,另一某乙弟子亦前来叙述自己的见解才是对的,老和尚亦笑笑回答:“你是对的,你没有错。”一旁的侍者见此心生疑惑,就问老和尚:“为什么两个人都是对的?”老和尚回答:“你问的也是对的。”侍者瞬间恍然大悟。

  人往往执着于从自身的角度看事情,却忽略了有许多面向是自己并未看见的,所谓“虚心竹有低头叶,傲骨梅无仰面花”。例如,总认为“自己是对的”,就不容易见到“自己也有错的”一面;因执着于“有所得”,而造成“有所失”。相对地,总认为“别人是错的”,就容易遗漏“别人也有对的、可取的”那一面,此乃因“有所失”而忽略“有所得”。

等观一切 无缘同体

  因此,应当“理将俗反”,不随顺此种我执习气,试着回光返照自己当下的起心动念,犹如农夫在田里手持秧苗下种时,往往都是倒退着走,才能注意到与先前所栽下的青秧是否齐一。古德云:“手把青秧插满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,六根清净方为道,退步原来是向前”,常保谦卑心,正如下种般,因为内心谦下之功,而能帮助我们对治心中所起的慢心或瞋心,使我们放得下以“自我为中心”的想法或看法,而不深陷在人我相的泥淖,此时便会发现自己心当中本有的一片性天。以此“清净无染的智慧心”来了达缘起法,学习发自内心去尊重“人人皆有佛性”,从自己的清净心去看到对方佛性的光明面,正所谓“三人行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不善者而改之”,无论面对比我们好或比我们不好的人,都相信对方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长处,也有我们可引以为鉴之处。如此,心当中就能不起慢心,不看轻不如自己的人,也不会生起胜于他人的优越感。

  与平等之心相应,从“退一步”返照自心,谦和地与他人相处,并学习他人之长,避免犯他人之短,而得跳脱我执,从“虚怀若谷”的谦虚心而得增长“海纳百川”的心量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