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2
 
本期主题: 好事给他人








儒家说:“君子成人之美,不成人之恶。”
佛法也告诉我们:“恶事向自己,好事与他人。”
所谓“恭可释怒,让可息争”,
谦让,在急功近利的现代社会,无疑是一股清流,
能让我们和合无诤,广结善缘,集众人力,成众人事,
在双赢的局面中,福慧双修!


恶事向自己,好事与他人--觉大和尚开示

编辑部整理

  
  佛法说:“修德有功,性德方显。”“性”,指我们的本性、觉性、佛性。时时刻刻觉性现前,心当中都是光明,走到哪里都抬头挺胸。

谦让无诤 尊奉有德

  从前有一位张英,他在朝庭当官,大家都称他张善人,因为他心地善良,喜欢广结善缘。有一次,隔壁邻居在修建房子时,将围墙往外移,侵占了张家三尺的土地。为了这件事,张英的家人写了一封信给他,希望藉由张英的权势来处理。张英收到信以后,回了四句话:“千里修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家人看到回信,当下觉得很惭愧,整件事情就淡化了。现在社会上,人与人之间斤斤计较,不知道退让,所以彼此仇恨、斗争。做人,修养很重要,这就是德行、就是修德。如果大家遇到事情时都能先退一步想,不要只想到照顾自己,也要处处体谅别人,大众都有这种心量,人与人之间一定会相处得很愉快、很融洽。

  菩萨戒云:“恶事向自己,好事与他人”,因此我们应该要“功德归三宝,好事给他人,坏事自己反省检讨”,这就是修德。检讨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一种心量?如果有这种心量,确确实实有修这一个德行,做了一切功德,统统归三宝,自己就没有我慢心了。

  古人说,一个是道,一个是德,所谓“道高龙虎伏,德重鬼神钦”。德,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修出来的、慢慢养出来的。有些人心量很窄小,看到人家有德,自己不但不服气,还说人家不好,没什么了不起!总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等,所以没有德。

  所谓“闻道有先后,术业有专攻”,孔子说:“吾非生而知之者,好古,敏以求之者也。”佛法也提到:“没有天生的释迦、自然的弥勒。”成功,都是辛苦努力换来的。见到难得的优秀人才,正好当作自己努力学习的对象。假使因为己不如人而自暴自弃,不肯虚心向他人恭敬学习,自己永远都赶不上别人。赵州禅师八十岁仍参方行脚,向其孙辈云居道膺禅师请法;灌溪尊者,也在末山老尼下悟道……在在显示古来祖师肯虚心学习,故能获得真实法益。

达诸因缘 心无所住


  为什么“功德归三宝,好事给他人”?如果没有三宝的加被、没有师长的指导、没有同参道友的勉励、没有在家菩萨的护持,我们哪里知道修行?哪里有道场?哪里有道业可成?成就了这些功德,我们也不沾沾自喜,什么原因呢?是过去宿因所感,是过去种的因,今生善业因缘成就了,众缘和合所感得的一种果报;没有众缘和合,这件好事也做不成功。所以,遇到好的事情,不要我慢、不要贡高。假使因缘散了,这个果报也没有了,没有什么好欢喜的,所以达磨大师〈二入四行观〉中的“随缘行”提到:“若得胜报荣誉等事,是我过去宿因所感,今方得之,缘尽还无,何喜之有?得失从缘,心无增减,喜风不动,冥顺于道。”

  相反地,碰到挫折或失败,也不要垂头丧气,不要认为佛菩萨不加被、社会不好、朋友不帮忙……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,自己的路就会愈来愈窄小、愈来愈悲哀,乃至于去自杀。其实,这都是自己过去和现在没有结到缘,乃至于过去的恶业、恶因、恶缘现前了,这就是一种果报,福报不够,现在继续努力就好了,这就是“坏事自己反省检讨”。所以,“得失从缘”,遇到好事情也不欢喜,遇到坏事情也不烦恼;得到了也不高兴,失去了也不懊恼,就是随顺这个因缘。

  什么是“心无增减,喜风不动”?假使遇到好事,欢喜得不得了,心就有所增;遇到不如意的事情,忧愁烦恼,好像活不下去了,心就有所减。这些都属于众生心。禅宗祖师说:“喜风吹不动,瞋风吹不生。”观一切都是因缘、都是假相,心不随外境所转,当下这念心就有定力、就有智慧,就得解脱、得自在,这就是“冥顺于道”,与菩提道、涅槃道相应了。

  人生不外乎是一个胜报、一个衰报。胜报是乐,衰报就是苦。在苦乐当中,这念心安住得下来,就属于圣位,否则就属于凡夫。了解了这些道理,处处都是佛法,对社会及人生的看法,就能积极而光明,不仅事业能成就、研究学问也能成就、修行也能成就。这就是真正的佛法,要在这念因心上去用功。
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