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1
 
中台廣傳








中台禪寺九十九年度夏季學界精進禪七

文/編輯部


  世尊靈山拈花,迦葉微笑,拈花意旨,祖祖相傳,曹溪心水,普流十方。導師 覺大和尚承繼諸祖度眾之悲心弘願,從靈泉至中台,廣開法筵,期使學人直契宗旨,澄濁去垢,明悟本具佛性,安住實相境地。

  本寺九十九年度夏季學界精進禪七於七月十日至十七日舉行,共有一千二百餘位學員報名參加,包含各大專院校教授、中小學教師、大專青年及社會各界人士;並有美國、香港、南非等多位外籍人士,把握難得因緣,回山精進用功。

因戒生定 增益功德

導師 覺大和尚慈悲勉勵大眾,平日廣集福慧資糧,禪七中,還要登堂入室,百尺竿頭再進步,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。
行香亦是用功因緣,在動靜之間體悟「人在哪裡,心在哪裡」。
  七月十日下午四時舉行灑淨及起七儀式,住持見燈和尚宣說起七法語,學員攝心唱誦,莊嚴寧靜的氣氛,宣告禪七正式展開。起七茶會中,住持和尚提示大眾,禪修中要「聽招呼,守規矩」,遵守禪堂規約,調整心態,放下萬緣,心無旁騖地專注用功,禪七中一切規矩都能成為悟道的助緣。茶會中,住持和尚並為大眾開示趙州茶的由來與意義。

  晚間八時,正式起香,住持和尚明示大眾禪七的目的即在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。世尊於菩提樹下夜睹明星,成就佛道,嘆曰:「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。」心病要用心藥醫,心藥就是止觀法門。禪修中,時時檢視心中四病──妄想、昏沈、無聊、無記。先以「數息觀」對治散亂,下坐、行香時謹記「人在哪裡,心在哪裡」。禪七的重點就在淨心、定心、明心,要在心性上下功夫。

  翌日上午,住持和尚為大眾正授八關齋戒,學員受持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,為七日禪修增益殊勝功德。住持和尚於開示八關齋戒戒法時提示學員,戒法的功能是防非止惡,受持戒法也是一種止觀的法門。以七戒一齋停止錯誤的行為,去除貪瞋癡三毒,關閉生死流轉之門。所謂因戒生定,由定發慧,因慧斷惑,而得解脫。每受持一條淨戒,就解脫一重煩惱,能得到一份清淨,增長自己的福德與功德。

  住持和尚於禪七期間開示大眾:「菩提自性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直了成佛。」要直下承擔這念心,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。過去諸佛是如此成就的,現在諸佛、未來諸佛也都是如此成就的,這是真理。修行學佛要有成就,追求生命的圓滿,就要在這念清淨心上安住。諸位能聽的這念心清楚明白,不打妄想就是。

  禪七的時間很寶貴,一路到底,一定能夠成就。這是明明白白的一條路,直截了當,不假任何方便。因地上安住的這念心,與最終成就佛道的這念心是一致的。打坐是吃苦了苦,透過練習,發現心慢慢靜下來,煩惱、妄想慢慢減少,專注力持續增加,表示自己有進步,這就是我們努力的成果。修行如倒吃甘蔗,要有耐心,要有恆心,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皆可成就。經云:「信滿成佛」,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」,信心是很重要的,不僅是修行學佛,做任何事情都要具足信心。信心植基於理性的態度,由初初開始的初信,進而建立正確的認知,透過實踐、驗證,了解佛法是真真實實的道理,持續努力,深信不疑,最終就能真正達到究竟圓滿,成就佛道。

悟道修道 動靜一如

  禪七中,導師 覺大和尚為學員慈悲開示: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是最高的智慧,無論科學進步到什麼程度,都離不開人的本位。人離不開德行,德行離不開心性,如果違背此理,一切學問都毫無意義。經云: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」,佛法是以人為根本,一切都是這念心的作用,所以,心是根本。打禪七,就是實踐這些道理,佛法的一切法門到最後都歸於心地。

  古德云,先悟道,再修道。如果連「道」在哪裡都不知道,如何修道?古人尋師訪道,但求一悟。明白「道」在哪裡,就是悟了道。找到這條路以後,還要修道。所謂修道,就是要保養聖胎。平日修加行是累積資糧,修福德,修慈悲,修六波羅蜜。「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;斷一切惡,無惡不斷」,廣集福慧資糧,是前方便。有了前方便,還要登堂入室,百尺竿頭再進步,在禪堂裡禪修靜坐,「明心見性」,見自己的佛性,這是最重要的。

  在禪堂裡,「既來之,則安之」,打坐就是萬緣放下,外面的事情統統不要想,不要想就是放下,要練習這個功夫,否則無為法不會現前,清淨心不會現前。出了禪堂,還要提得起,祖師云:「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圓彰」,起心動念就是善念,口講好話,身做善事,對家庭、社會都要盡責任。提得起、放得下,放得下又提得起,就能得自在。

  解七茶會中,住持和尚勉勵大眾:學界對社會、國家具有帶領、示範的作用,因此,不僅獨善其身,通達者更要兼善天下。在愈來愈混亂不安的世界中,雖然科學發達,但人們並沒有因此更加幸福、快樂,問題根源即在於人心、在於觀念知見。佛弟子應當直下承擔,不要妄自菲薄,要從因上積極努力,互相協助,相互提攜,必然功不唐捐。

  靈山意旨,會者能得,本具的清淨心,直下承擔即是。禪七中精進專修,在禪堂裡萬緣放下,契悟本心本性,找到安身立命之處;出了禪堂,以慈悲心、智慧心,將佛法落實於日用之中,自利利他,則人人安詳自在,社會處處光明。


  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