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1
 
中台廣傳








中台禪寺九十八年度僧眾精進禪七

文/編輯部



  經云:「諸佛世尊,唯以一大事因緣故,出現於世,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。」佛之知見即是人人本具之佛性,宗門所謂之本來面目。故知,諸佛住世之本懷,即為接引眾生悟入此清淨自性。自靈泉到中台,導師 覺大和尚即以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、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之頓教法門,直指心源,接引四眾,期許人人直下承擔此本具之妙覺明心。

萬緣放下 安住無為

  自二月七日至三月十一日,本寺承續慣例,舉辦連續四梯次春季僧眾精進禪七。大眾法師皆把握禪七之因緣,於心地上專注用功,以期明悟清淨本心,徹見自性。

  二月七日上午十時,莊嚴的起七儀式後,主七見燈和尚直截了當地提示行者,禪七的目的即在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成就佛道,是修行唯一的目標。進了禪堂,第一要務即是「萬緣放下」。大眾法師平日為常住發心,或在精舍弘揚佛法,普度眾生,或在道業上精進,研究教理,皆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,這些都是善法;善法仍是有為法,有為法就是生滅法。在禪堂裡,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契悟本心本性,本心本性即是無為法,要在無為法上安住、契悟,以不生不滅的心為因,即得不生不滅的果報。由於過去的努力,現在有福報、有因緣到禪堂裡精進用功,要善自珍惜。有了這樣的認知,在禪堂裡努力,就很有意義。

  禪七期間,一律禁語,每一天有十支香的靜坐時間,每支香靜坐四十分鐘之後,行香十分鐘,動靜之間,無不在使學人體悟「行亦禪,坐亦禪,語默動靜體安然」的妙意。並由 導師與主七和尚於坐香時,為大眾開示參禪與用功的法門,建立正確的知見。

  主七和尚於開示中提到,造成生死輪迴、無法解脫的最根本原因,就是我執我所,自認為有一個真實的自己,所以一開始就要放下,放下過去種種的人我是非、名聞利養、妄想執著、煩惱無明。修行學佛及打禪七,就是要找到根本,契入心性。所謂「只貴子知見,不貴子行履」,對於心性的知見要有正確的了解,才是關鍵當中的關鍵。祖師大德提示後學,修行學佛、參禪打坐,要有所成就,第一要深信因果的道理,所謂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」,修除妄想、執著、身口意三業的不清淨,在正確的因上努力,功德、性德即會呈現。第二、持戒清淨,古德云:「參禪為先,持戒第一」,持戒是共法,不論任何宗派、法門都是如此,這是修行的根本和準則。第三、生死心切,道理聽得很多,卻無法與心性之理相應,皆因生死心不切,力量太微薄。所謂「打得偷心死,方許法身活」,生死大事要排在第一順位,在禪堂當中要一念不生,綿綿密密,不夾雜,不間斷。修行要得力,必須要以正精進的力量,精勤專一地朝這個方向來努力。禪七中對自己最基本的要求,就是要坐到一支好香。在因上持續不斷地努力,識得路頭,找到方向,保持這念心的清楚明白,堅住正念,隨順覺性,一路到底。能聽聞此心地法門,可以說是「百千萬劫難遭遇」,大眾不可輕忽自己的福報。

識得本心 生死齊休

  導師在禪七中慈悲開示:大眾平時修善法、修福德、修慈悲,在禪堂中則是修覺性,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。《六祖壇經》云: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」。「但用此心」即等於《中庸》所說的: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,非道也。」「道」不能離開這念心,這念心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、處處作主,這就是「道」,不用另外去找。佛法中提到,每個人都有一條心牛,「牛」就代表這個心,所以要時時刻刻把牛給看好,降伏心中的野牛、水牯牛。如果降伏得力,野牛就變成了春牛,帶來一片祥和、一片生機。再繼續用功牧牛,這條牛就變成金牛,不得少為足,再繼續觀行、觀照,把無明、煩惱轉化過來,完全轉化了,就成為「露地白牛」,就是春光明媚、大好山河。

  打坐時,能夠半個鐘頭沒有妄想、沒有昏沉、沒有雜念,這念心常寂常照、常照常寂,就是功夫。功夫是練出來的,現在不練,未來什麼都沒有。修行要了生死,只要沒有煩惱、沒有執著,就沒有生死。

  所謂「悟道容易修道難,修道容易成道難」,打坐時不起心、不動念,「覺性」是本具的,契悟了,就是悟了道。行、住、坐、臥不離當念,就屬於修道。修成功了,才能成道。明白這些道理了,就知道修行不是簡單的事情。修行還要「信心、長遠心、耐心」三心具足。正信因果,深信人人佛性本具。每個人都有煩惱、無明、執著,要在這念心上用功,發長遠心,這是修行成道的必經之路。最後還要有耐心,若是天資不好就要靠後天的磨鍊,有耐心地持續累積自己的福德資糧。

  打坐是在作淨化、沉澱的工作,淨化心當中的無明煩惱。要坐到一支好香,沒有妄想、顛倒、昏沉,萬緣放下,好香自然現前。要有信心,不要有絲毫的懷疑,這是無上道,千生萬劫難逢。所謂「師父引進門,修行在個人」,修行是自己的事情,偷懶不得,做一分得一分,做十分得十分。萬丈高樓從地起,朝正確的方向努力,最後能所俱空,歸於自性,契悟這念心,即是傳佛心印,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

  經過七天的精進參究,淨心、明心,大眾法師對心法都有更深一層的體悟。所謂「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圓彰」,在禪堂裡萬緣放下,契悟本心本性,找到安身立命之處;出了禪堂,更要「提起」,秉持 導師的教誨,以慈悲心、智慧心、願心為基,弘法度眾。期將佛法知見廣為弘揚,使得大眾皆能契入真理,開啟自性中的慈悲與智慧,人人自在安詳,社會處處皆是光明,真正成為人間淨土。

  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