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2
 
本期主題:知苦了苦--體現生命的真義








  「離苦得樂」為世人所願求,如何安渡滔滔苦海?須先認清世間的真相。「苦諦」,是佛陀洞徹世間萬象如實昭示的真理。以智慧心覺知苦因,以積極正面的態度轉化悲觀負面的感受,在淬礪身心的過程中超脫順逆諸境,知苦了苦,自能安住清淨樂土。




知苦了苦--覺大和尚開示


  人生有很多苦,一般人稱這個世間是一個苦海。「苦海無邊,回頭是岸」,現在雖然身在苦海當中,但是也可以離開,怎麼離開?回頭!「頭」是指念頭,就是我們最初起心動念的那一念心,這一念心迷惑、顛倒、造了惡業,人生就是黑暗的,將來就墮入苦海當中;如果把迷惑的念頭轉過來,馬上就能離開苦海。


不造苦因 不受苦果

  苦是從起心動念而來,無論是起善念或起惡念,將來都會招感業果。我們這一生的苦,源自於過去種的因,集合善業、惡業,今生就要受善報、惡報,想離開生老病死苦的果報,就必須從因上去努力。在迷的眾生不了解現在所受的苦果是從因而來,認為吃喝嫖賭是樂,不知道造作惡業會招感苦果,這就是反苦為樂。所以要先認識什麼是苦,如果不認識苦,而反苦為樂,又怎能脫離苦境?

  佛法中「四聖諦──苦、集、滅、道」為大小乘所共修,諦是一種真理,任誰也無法變動。如果真理可以變動,就不是絕對的真理,例如科學家可以發展出一種道理,但是從過去到現在,科學的定律、原則經過一段時間仍會被修改、變更,所以它不是真理。真正的真理,即使經過千年、萬年,始終不會變動。四聖諦之首為苦諦,以苦來說,過去是苦,現在還是苦,未來也是苦,不會因時空的變遷、社會的進化、科技的提升,人生就沒有了老病死苦。

三苦──苦苦、壞苦、行苦

  從層次上而言,苦可分為三種: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什麼是苦苦?就是苦上又加苦。例如一個沒有錢的人,生活本來就很苦,吃不好也住不好,找到了工作後,若是老闆不好,還要受老闆的氣,這就是苦上加苦。樂有壞苦,再快樂的情境,也會有壞滅的一天,如:買了一部名車,覺得很神氣、很滿足,某日開車的時候忽然撞了一個洞,車子壞掉了,就會很苦惱;又如親友之間感情再好,一旦無常到來,也難免於生離死別的悲苦。如果我們的身心都不在苦當中,也沒有樂的感受,內心就會覺得無聊、無所事事,表面上好像是沒有苦了,其實細微的念頭還在活動,這就是「行苦」,也就是不苦不樂受,就像晚上作夢,夢境是由白天微細的念頭造作而來,這也是一種行苦。

八苦焦煎 當即遠離

  人生的苦歸納起來有八種: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求不得苦、五陰熾盛苦。這八種苦,每個人都會經歷,上至總統,下至販夫走卒,誰也沒有辦法逃避!

  生苦:為什麼嬰兒一出胎就哇哇大哭?因為嬰兒在母胎中是一個世界,出生之後所接觸的環境完全不一樣,受到空氣壓力、冷熱的刺激,就覺得很苦。尤其嬰兒的皮膚很嫩,被大人的手一接觸就痛得不得了,所以一出來他就會叫、會哭,出生必然要受生苦。

  老苦:每個人都會老,老的時候,體力衰弱,晚上睡覺容易失眠,可以活動的空間也愈來愈少。想拜佛、想去做善事,走路都走不動了,想看經、聽法,眼力、耳力也不堪負荷,甚至想要打坐都很困難。我們想想看是不是如此?什麼人都免不了老苦。

  病苦:疾病纏身之苦,誰也替代不得,即便醫學發達,有時也難藥到病除,因為病從業障所生。想要病好,就要從這念心上去努力,達到沒有貪心、瞋心、痴心,契入禪定、明悟自性,所有的病皆可消除。如果達不到這個境界,就需靠藥物來治療,但是藥物也只能治標,不能治本。所以不只要醫病,更要治心。

  死苦:從過去到現在,沒有一個人不死。臨終的時候,身體敗壞,地水火風四大分散,或見山崩地裂,或見遍地洪水、大火,最後一口氣不來,就喪生失命了。這一生所造的善業、惡業,在臨終時都會現出來。假使一生做了很多善業,臨終時看到的就是好的境界;造了很多惡業,恐怖的境界就會現前。其實這些境界也是自己的幻覺,如夢境一般,在夢中有苦有樂,夢醒以後才知道是個夢,沒有苦也沒有樂。人生如夢,作夢的人若沒有醒,生老病死都是真的。一旦夢醒了,我們這念心在哪裡?就在定慧等持這一真法界上,心始終是了了分明、如如不動,超越了時間、空間,哪裡還有生老病死?沒有達到這個境界,必然要受生老病死之苦。

  愛別離苦:有愛就有別離,不論父子、兄弟、夫妻、朋友之愛,愛太深,煩惱就會現前。古人說:「月有陰晴圓缺,人有悲歡離合。」世事無常,再親的子女、再恩愛的夫妻,終究會分離。儒家講以文相交,修行人則是以道相交。以道相交就是以慈悲心、平等心去對待一切眾生,若能做到冤親平等,就沒有愛別離苦了。

  怨憎會苦:不想見到的人偏偏遇見了,不願意在一起的人卻不得不一起做事,這就是怨憎會。一旦結了惡緣,以後見面就很難共事。所謂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,在佛法來講,可以修四攝法,以「布施、愛語、利行、同事」待人處世,運用這些道理,與人結善緣,因緣和合,道業、事業才得以順利成就。

  求不得苦:所謂「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」,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,有了十萬,就想要百萬,有了百萬,還想要千萬。求衣食住行、求名利財色,這些都是求,求不到就覺得苦,甚至想要佔有,最後去偷、去搶,就造了惡業。如何轉化這個煩惱?「知足常樂」,有求皆苦,無求乃樂,什麼事情都要知足,要往好的方面看,不往壞的方面看。在這個世界上,什麼事都有正面、負面,從正面去看,這念心就能得清涼、就能得解脫;從反面去看,什麼都看不順眼,這念心就會生煩惱無明。

  五陰熾盛苦:一個人的組合,有生理、有心理。在生理上,就是地水火風四大;在心理上,就是受想行識。地水火風屬於色法,受想行識屬於心法,色受想行識合起來就是五蘊,又稱為五陰。五陰熾盛苦是指生理、心理在轉變中所產生的煩惱。例如:發育階段的年輕人,由於身心都在變動,所以覺得煩躁、苦悶;此外,打坐過程中所經歷的八觸現象,也是五陰熾盛苦,這五陰境界只要不理它,就可以通過。《心經》講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能觀能照的這念心,回光返照,契入了空性,五蘊空了,就再也不熾盛了。

  苦諦是一種真理,沒有人逃避得了。如果不知道修行、不知道轉化煩惱,就要受這八苦的焦煎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要知苦了苦,經常檢討反省,時時覺照自心,才能真正離苦得樂。




身心本不相代
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雨法師

  十三歲,一個寂靜的深夜,於睡夢中驚醒,痛楚一陣陣地襲來,是常犯的胃疾發作。近在咫尺的母親,就在伸手可及之處。以往只要一胃痛,第一個反應就是將她喚醒,睡眼惺忪的母親,總是即刻清醒,迅速地找出胃藥,餵著那踡曲在床的孩子,憂心地唸著觀音聖號,在藥效尚未發作前,陪著他直到熟睡。

  這次不同以往,疼痛特別猛烈,在床上輾轉反側,再也難以入眠。想搖醒母親,眼前卻浮出母親恨不得代子疼痛卻無能為力的眼神,才伸出的手,又緩緩縮了回來,寧願默不作聲,忍受疼痛的啃蝕,也不願讓她憂心如焚地焦慮。這是第一次,耳邊沒有斷斷續續的觀音聖號,一人獨自面對病苦。色身雖然痛苦,當下卻終於體會:原來自己身體的病痛,即使是自始至終在一旁的母親情願以身相代,卻也莫可奈何!原來再孝順的子女,也無法阻止父母日漸老邁的變化!原來身心本不相代!

  當病苦來襲,有時身體如千斤般沉重,舉步維艱;有時則涕淚縱橫,不能作主。由於心念為自身四大所纏縛,對周遭的一切漸漸力不從心,一會兒自怨自艾,一會兒煩躁不耐,此時的心苦更甚於病苦。心苦為什麼更甚病苦?只因不明白:人從來就不能於外在的因緣中找著真正安住身心的落腳處。人從出生到死亡,一直是孤孤單單的。雖然世間常有父慈子孝、鶼鰈情深、莫逆之交的美談,但是再仔細觀察,卻沒有一份關係是可以替代自己在歷經老、病、死時身心所受的衝擊。苦,即使是剎那間的心念變易,也是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。這條路,人人都在走,卻都只能自己走。無論是來、是去,始終如是。

  想要解開老病死的繫縛,就必須從中認清身心本不相代的真相──明白近如至親,個人生死仍得個人自了。也唯有找到一條真正解脫繫縛的道路,才能將有恩於己的父母、親眷帶離生老病死的輪轉,真正遠離一切苦。





以苦為師
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鎧法師

  俗語云:「人生不如意事,十之八九。」人的一生,由出生至往生的過程中,際遇必然不可能一帆風順,色身或多或少體驗過四大不調之病苦,心境也因外境或輕或重的困厄橫逆,而有過高低起伏。身心之苦可說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真相,因此我們要探究:苦從何來?解脫是什麼?如何達到真正的解脫?

千人千般苦 苦苦不相同

  所謂「家家有本難念的經」,「千人千般苦,苦苦不相同」,世間之苦本是無量無邊,故而人們對解脫也各有不同的定義。例如:問忙碌的家庭主婦何事令她感到解脫?她可能會回答小孩都出門上學的時候;問一位求子心切的婦女,她的回答可能是擁有自己親生的小孩並且同享天倫。再問天天加班的上班族,他的回答可能是下班時刻;問一名總經理,他的回答可能是本月績效達預估之時。問一名住院病患,他的回答可能是病癒可以出院;問失眠的老人,他的回答可能是夜晚終於入睡。再問一名藝術家,他的回答可能是創造出一幅曠世鉅作之後。若問一名國家元首,可能得到的回答是人民安居樂業、鄰國友好邦交等等。

  順治皇帝曾嘆:「朕為大地山河主,憂國憂民自轉煩。」每個人皆為自心之主人,調停、料理各自之事。所謂「解脫」,或可定義為當目標達成之時。若回首過往數十寒暑歲月,將會發現吾人一個目標接一個目標地追求,竟永無停歇之日。想想這一切是否就是人生的意義?或者如羅狀元醒世詩所言:「急急忙忙苦追求,寒寒暖暖度春秋,朝朝暮暮營家計,昧昧昏昏白了頭,是是非非何時了,煩煩惱惱幾時休……」在這之中,寶貴的人生日漸消磨,終至了無蹤跡!

當下息心 頓然了苦

  禪宗祖師有言:「境界無好醜,好醜起於心,心若不強名,妄情從何起。」人人心中都有所願求、有所愛憎,當環境不如自己所期待,輕則失意、沮喪,重則悲觀、消沈。如何解脫?《大乘起信論》云:「當知世間一切境界,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。」欲得解脫,須先明白心與境之真偽,歇下妄心。心安住於實相,分分秒秒「人在哪裡,心在哪裡」,不追憶過去、不妄想未來,時時刻刻清楚明白,即能了達解脫之道。世間萬法本性空寂,以眾生妄想故而生起,表面上彷彿存在,卻都是曇花一現,富貴功名如此,財勢權力如此,年輕貌美、氣色充沛,無一不是如此。當前過不去的事情,乃因心中有所求,此謂「求不得苦」,一旦事過境遷,一切好壞的境界又在哪裡?莫若當下息心,心安住於正理,如法思惟因果之理:現在果乃過去因,因緣未具,夫何可求?

  懂得心性之理,不被外境的無常幻化所迷惑,不再妄加追求,心即能安詳自在。懂得因果之理,積極在因地上努力,而非於果報上希冀苦求,則處順逆之境皆能安忍不動。知因識果,契悟心性與實相之理,則知人生之應對進退為何,不會迷惑顛倒乃至造作惡業,在修正過往錯誤的思惟模式及無有實益的行為反應中,必能逐漸開啟智慧,化除無明煩惱。如此,人生旅程即變得清明而有意義,因為心能作主,恆常處於解脫境界。

  一個有智慧的人,懂得以苦為師,能夠從挫折中發現自己的不足,進而提升自我,開創人生新天地。具備積極的態度與智慧,即能正確地面對一切善惡因緣。既能如此,又何懼人生旅程中的困厄苦境?




苦的根源與超越
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一年級 見涅法師

  為什麼在這世界上有許多的遊樂場所、娛樂節目?為什麼在許多民族的聯歡節日中,總是少不了帶給大眾快樂、歡笑的慶典或歌曲呢?這些慶典、這些所費不貲的娛樂事業,無非是為了滿足人們追求快樂的欲望。然而,世間琳瑯滿目的娛樂消費,到頭來不外是空歡喜一場,乃至於因為沈溺五欲之樂而致身心俱損,以為追求的是「快樂」,最終反而「樂極生悲」。

根絕苦,止惡下功夫

  為什麼人們都希望追求快樂?快樂的時刻讓人留下無限美好的回憶,快樂的光陰令人不忍捨離,愉悅的日子使人順心如意。但是,換個角度看,這也表示人們無不希冀「逃避」、「遠離」那從小就揮之不去的、與快樂常相左右的另一面──不快樂。不快樂,就是苦!

  與親友相聚,總有該說離別的時候,節慶再如何歡樂,最後也會曲終人散。在佛法而言,這稱之為「愛別離苦」、「求不得苦」。無法順從己意、無法如人所願,所以產生苦的逼迫。但是這些還不是最苦的,人生的苦還有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怨憎會苦、五陰熾盛苦。

  苦,所謂「苦瓜連根苦」,苦已是具體的果報,然而其根源為何?因為根部種下了苦瓜的種子,所以一定長出苦瓜的果實。在四聖諦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之中,佛陀將苦列為首,足見其在修行上的重要。一切眾生輪轉三界六趣的果報真實不虛,所以苦諦實苦。因為吾人過去種了三界六趣的因,自然感得三界六趣的苦果。

  既知道苦的原因,進一步就可以了苦,如同知道賊人所在,只要直搗賊窟,自然可以剿除淨空。「知苦斷集」是修行的次第,只要識得根由,連根拔起,自不用感未來苦果。然而,苦有千百種,就如人有難以數計的心念一般,在未成道前,欲漏盡一切煩惱種子,終非易事。在這一段時與苦相隨、時與樂左右的修行路上,修正面對苦的態度十分重要,這更是我們必須認真學習的功課。

承擔苦,生善大功德

  「知苦斷集」是預防,亦即止惡的功夫,面對苦的正確態度,則是生善的功德。如何從苦中生「善」的功德呢?《孟子》有言:「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」這種為承擔天下大任而堅毅不拔,與苦相隨,將苦視為磨鍊心性、砥礪志氣的磨刀石,正是成就未來廣施善道於天下的重要過程。如古人所謂:「要做佛門龍象,先做眾生馬牛。」是同樣的道理。這是從苦中生出「世間善」的功德。

  《瑜伽師地論》卷四十四云:「又諸菩薩由前所說百一十苦,於諸有情修悲心,則為修習一切菩薩所有悲心,能速證悲意樂淨。」「菩薩如是以所修悲薰修心故,於內外事無有少分而不能捨,無戒律儀而不能學,無他怨害而不能忍,無有精進而不能起,無有靜慮而不能證,無有妙慧而不能入。」這就是正確地面對苦而產生的「出世間善」。

  所以大乘菩薩不僅知苦、知苦的因,也知道了苦的方法,進一步更能廣修六度,願代眾生受一切苦。因為有廣大願心,是故受苦而無苦受,「為欲饒益諸有情故,於生死中堪能忍受一切大苦」,《瑜伽師地論》所述是真正大菩薩的精神,誠所謂「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」的忘我精神。

  行世間的善法,可使人免於惡業苦報,然而卻不能徹底究源,無法永遠解脫生死的苦境。唯有以大悲心,行出世間善,發菩提心,方能超越千千萬萬苦,令眾生證入涅槃,真正離苦得樂!




大悲納受每一個因緣
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研究所二年級 見曇法師

  在五濁沸騰的娑婆世界,眾生所要承受的苦痛不知有多少?佛陀將種種的苦大別有八: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陰熾盛。其中對於重視人情與家庭倫理的社會,愛別離苦更是難以釋懷的情結。對於摯愛的親友在未預期的情況下逝去或遠走,雖想挽回卻只能被迫接受既成的事實,常讓人有無語問蒼天之憾。

  《詩經》中「執子之手,與子偕老」雖是一種浪漫的期待,然而,人的一生要風平浪靜地和眷屬一同走過,確實不易。在無常的法界中,面對外在生滅的因緣與內在遷流不停的心念,不禁慨嘆,人與人之間最終的結局竟然不是生離,就是死別。孩子長大了,終究有他們的天地;父母老病纏身,孝順的兒女亦不能代受;年年攀高的離婚率,亦不停地挑戰人間情緣的堅固性。赫然發現人間所有的愛,都將面臨別離,確實讓人生很灰色。但是,也因真實地面對無常的變化,才真正懂得珍惜納受每個當下得之不易的因緣。

  俗云:「十年修得同船渡。」要共同生活幾十年,得結怎樣深的因緣!當知結緣的目的在幫助彼此成長與提升,並將惡緣轉換成善緣,善緣提升成法緣。若可將自己縮到無限小,就能學習放下自我,不將對方勉強雕塑成自己心中模樣,並能接受每一個遷改的因緣。或將自己放到無限大,包容一切,如《梵網經》云:「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人是我母,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。」在累劫的輪迴中,所有眾生皆是等待我們救拔的親眷。因此,一切努力開始有了深刻的意義。如《地藏經》中婆羅門女因思母至地獄,見無量受苦眾生,發願救拔一切,而成地藏王菩薩,就是將愛別離轉大慈悲的具體實現。

  什麼樣的愛永不別離?什麼樣的愛究竟無苦?放下我執枷鎖的智慧與慈悲即是。只有如菩薩般真誠的祝福,無私的奉獻,才是真正超越愛別離苦的良方,才能走出陰霾,邁向嶄新的大道。




是誰在苦


文/中台男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見踰法師

  苦,即逼迫之義,例如遇惡緣逆境,身心受其逼迫而不得脫。所謂「人生是苦」,若問人生以何最苦?苦的主要根源為何?吾必曰:有「我」最苦!

  世間人所受之苦,歸納而言不出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求不得、愛別離、怨憎會、五陰熾盛等苦。今若反問受苦者一句:「是哪一個在受苦?」恐怕這「受苦者」頓時要啞口無言了!又也許這受苦者會有千萬個不服氣,甚至大聲答言:「受苦的當然是『我』啊!『我』好委屈、好痛苦啊!怎麼會問這麼無聊的問題?」那麼,讓我們先看看《四十二章經》中佛陀所示導:「當念身中四大,各自有名,都無我者,我既都無,其如幻爾。」有些人聽之,即覺此理真切,有些人則懵懂模糊,難以信受奉行。

  一般大眾都認為:「我」在受「苦」。從中分析可知:「我」是主,「苦」為客。譬如飯店之主人(我)常住不變,但來往之旅客(苦)卻是進進出出,而在舊去新來之間,無旅客留宿之時,乃暫且名之為「樂」住。由此可以判知,飯店主人(我)若要不苦,就得要關門謝客,如此就無旅客(苦)來投宿。若永無客人停留,即可常住於「樂」也。聽聞這個道理,或有人不禁惶恐地問道:「關門大吉,豈不就只有『死』才能做得到嗎?」其實並非如此,這裡所指的不是一般世俗所謂肉體的死亡,而是指「妄心」死得徹底,關門大吉,永不開張,得大自在、大解脫。

  若有於佛法深切參究者,知「無常、苦、無我」之理,經常反覆思惟,重慮緣真,一朝參透「苦的是哪一個」,通達「我既都無,其如幻爾」,此妄想心即刻關門大吉,自然可體會佛所說之「無我」──還見本來面目。但能如是行去,必知佛所言說實不虛誑!




航渡愛海的雙槳


文/中台女眾佛教學院大學部一年級 見璐法師

  「塵沙劫又塵沙劫,數盡塵沙劫未休,當念只因情未撇,無邊生死自羈留。」天地初闢,混沌方開,有情因著「情識纏綿」輾轉相生;蜎飛蠕動,胎卵濕化輪迴不停,徘徊在所愛、所執的周旁,不棄不離。愛河滔滔,此岸,人事早已多番遞嬗,無數的悲歡離合、生離死別在上演和落幕間循環不已,卻不見白浪下落處,有著安穩晏然的原鄉,獨自載浮載沉於生死瀑流之上,如何才能安抵彼岸?三界中,「愛」以為基,「欲」以為網,溺陷其中者若無智慧與慈悲,甚難出矣!

洞視無常 智燈破暗

  古云:「樂莫樂兮新相知,悲莫悲兮生別離。」綜觀人世,有相逢之樂,定有分離之苦;有新生之喜,則必有如刀割般的死別之苦。古往今來,生離與死別一直都是人間的斷魂索、催命丹。看似單純的世事更迭,怎會有這麼大的殺傷力?一切有情為其驅策不停,作不得主?說穿了,只因心執於境而欲有所得,得之則喜,失之則悲。究其根本,唯「情迷」而已──迷失在變化無常的現象內,迷失於忽喜忽悲的情緒裡,更迷失在真假難辨的南柯夢中。萬古的痴暗,唯智慧心燈能破,唯有洞視無常的本質,徹見因緣起滅的假合,體悟不生滅的真生命,方能走出悲傷、熄滅苦源;進而興起大慈悲的願心,視一切有情如己,濟渡彼等離愛河、出苦輪。

  以「悲」、「智」為雙槳,衝開愛欲的關卡,世尊如是導引著芸芸眾生,以善巧的智慧,令迷執錯亂的心從悲傷和絕望當中解脫。翅舍瞿曇彌,一個失去愛兒瀕臨崩潰的母親,雖然嫁入富戶,卻因出身貧賤而飽受歧視,故而錯將獨子當作幸運的護身符,當愛子病亡,可憐的她因恐懼煩憂而心神狂亂,抱著亡兒四處乞藥,嚐盡嘲諷鄙夷,終於在祇樹給孤獨園中聽到了夢寐以求的回答:「我可以救回妳的兒子,只要妳能向一戶從未死過人的家中拿回少許的芥菜籽!」這個保證震驚了在場的每一個人。翅舍瞿曇彌再次走回乞藥的路程,然而這次,她獲得了一帖心藥──原來「死者,比活著的還要多。」因悟無常真理,恢復心智的她終於能將愛子屍體安葬,並且回到了佛陀的身旁,出家證果。

直心念道 苦自遠離

  波吒左囉,舍衛城富商所鍾愛的女兒,為了私情叛離父母,和僕役出走。多年後,偕同夫婿回家探視雙親的路上,一場季節性的暴風雨幾乎毀了她的全部:丈夫為了尋找柴火被毒蛇咬死,渡河時襁褓中的幼兒被鷹抓走,留在岸邊的長子也被大水沖走,一連串的打擊令她哀痛逾恆。當她接近舍衛城時見到火葬的青煙裊裊升起,路人告訴她,她的父母及兄弟在昨晚的暴風雨中被倒塌的房舍壓死,那股青煙使得波吒左囉徹底瘋狂。同樣來到了祇園精舍,世尊知道她的因緣即將成熟,便對她說:「恢復正念,波吒左囉!無始以來,妳為了失去親人的愛別離苦,所出目淚多過四大海水。」當佛陀為她開示諸行無常及諸受是苦的道理後,坐在地上的不再是個嚎啕不止的瘋女,而是已入聖流的行者。出家後的波吒左囉勤習戒律,諦觀法理,深明死魔之爪無人能躲,直心念道,精進不懈。就在一晚就寢前,熄滅油燈的瞬間漏盡結使,永遠熄滅貪、瞋、痴之火,人稱比丘尼中「持律第一」者。

  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證得。」諸佛乃實語者、不妄語者,契悟道法的深淺,取決於對佛性的信心,以及根絕情根愛種的決心。放縱六根,貪著五欲,迷戀六塵,將使人心發狂;若能正心,迴心光照欲塵,待得「情死」,智慧和慈悲的雙槳便能帶領我們截斷生死眾流,令愛河乾枯、波浪永息。否則,滔滔兩岸潮,「沒頂」的危機是催逼在旁、一刻不停的。既知無常的可畏可怖,停滯不前的腳步究竟還在期待些什麼?快快掄起雙槳,莫要猶豫,奮力地向前划去吧!




願心改變苦因緣


文/普安精舍禪修班學員 李文欽(傳誠)

  回想自己年近半百,求學、就業、結婚、生子,雖偶有波折,但尚稱平順。在職場裡,努力進修、工作盡責,又有同修全心照顧家庭,升遷也算順利,因此對於他人遭受苦痛雖寄予同情,卻無法體會苦諦實理。

  但在母親疾病纏身多年,生命如風中殘燭般脆弱;接著父親遽然往生,因無法隨侍在側而自責不孝,遺憾至極;又同修為免疫系統方面的惡疾所苦,身體消瘦疼痛,自己雖感同身受卻束手無策,此時方知生命如此無常。不禁要問,自己從不求大富大貴、不與人爭,只想平凡安然地過一生,如此小小的心願卻無法滿足。

  本以為要背負著親人的苦痛過一生,有幸接觸精舍,學習佛法,蒙受法師諄諄教誨,明瞭因緣果報及四聖諦的道理後,方得以釋懷。富貴平安不必欣喜,貧賤多難也不要怨天尤人,一切都是自己造作,唯有從因地上努力,未來才能脫離苦難,甚至不再輪迴生死。明白道理後,我和同修以法師的教導為圭臬,一步一腳印,除了參加禪修班修習佛法外,也參與各項活動與大眾結緣,更發願盡在家弟子的本分,謹守戒律、護持三寶,祈願大眾都能修行學佛,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離苦得樂。

  幾年來,我倆夫妻的願心轉化了逆境因緣,同修得遇良醫,病情不再惡化,身體狀況也大有改善。原本身體疼痛無法做家事,如今卻能操持粗重的大寮齋務,願力不可思議,佛法更不可思議。母親雖身體不好,但因得到較妥善的照顧,精神大有改善,使我更能盡心盡力來護持道場。

  娑婆世界苦樂參半,大眾因受到苦境的逼迫,才有學習佛法的動機和動力。佛法不只是一門宗教哲學理論,而是世尊實修實證、圓滿正覺後告訴世人如何修行的真實經驗。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」,既明白佛法的道理,更要對佛法有信心,落實佛法、運用佛法,以佛法利益眾生,幫助更多人超越苦境,迎向光明的人生。




感恩逢苦遇真理


文/普頓精舍禪修班學員 傳山

  約在五、六年前開了一家公司,因為對朋友太信任,以致一時疏忽被具有股東身份的總經理把公司搞垮了。當時負債將近一千萬,所有的財產、房屋被拍賣一空仍不夠償還債務。欠銀行的錢,則被法院強制薪水的三分之一必須還債至今。

  尚未接觸佛法之前的我,對整個事件充滿了仇恨、不甘等種種惡念,覺得人世間一定得要這麼苦地過日子嗎?而平日自己也默默地盡力助人,上天為何要這樣折磨我?因緣際會,我來到普頓精舍,接觸佛法,參加禪修班,了解因緣果報、體會無常之理,明白了四諦法中的苦諦。

  於課堂上曾聽師兄分享一則公案:有位婦女,她的小孩一出生,心臟就不斷地開刀動手術,用盡家中錢財,煩惱憂愁不堪。後來,這個婦女請示一位高僧,得知此乃過去的因緣所致,所以此生感得孩子身體多病之報,今生賺來的錢全都用在這個孩子的治療上。婦女依照高僧的開導,知道要歡喜做、甘願受,認真念佛,精進共修,用功回向,以化解彼此的冤業。孩子八歲的某一天,突然對母親說阿彌陀佛將在某日來接他走,婦女一看日期,正好是一場法會的圓滿日,於是祈求諸佛菩薩晚一日再接小孩走,讓她可以圓滿這場法會。後來果真如她所願,小孩在法會圓滿的隔日才撒手人寰。

  學佛以來,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之後,我的心情平靜許多,不再怨天尤人,也更加積極地面對人生,「歡喜做,甘願受」,努力儲存福德資糧。感恩今生遭逢苦境,進而體會佛法的真理,期許自己今後更發心、更精進用功,護法護教以報佛恩。感恩導師 覺大和尚成立精舍、開設禪修班,讓迷途的眾生得以找回迷失已久的本心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