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0
 
本期主題:培福--福慧出坡菩薩行








叢林道場中,大眾合力勞動作務稱為「出坡」。
藉由出坡,一則培福,一則增益道業。
禪宗祖師說:「搬柴運水無非是禪。」
只要肯發心培植福田、耕耘心田,
任何勞務都是體悟禪心的契機,
每每歡喜行持的當下都能增長福慧。

 

修善培福--覺大和尚開示


  人如果沒有福報,生活上就會經常遭遇困難與挫折;相反的,有福報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順利。佛法常講「福慧莊嚴」,福報來自於善法的薰修。中國有句俗話:「大樹底下好遮蔭」,樹比喻福報,有福報的人才能夠庇蔭大眾。以家庭來說,如果一家之主沒有福報,家人就要為日用所需而苦惱。公司也是一樣,公司的負責人如果沒有福德,員工就很難有好的發展。一般人都希望「福、祿、壽」三星高照。福是福德、福報,祿是官位、薪俸,壽是壽命綿長。福、祿、壽都具足,這一生無論做什麼事都能有成就;否則,就是起伏坎坷。

節約惜福 修善開源

  福報是由惜福、修福而來。擁有好的經濟、環境、智慧,這都是福報。人的一生可以享用多少福報都有定數,就看自己前世努力了多少。譬如,今生只能得到一千萬的財產,這一千萬用完就沒有了。就算擁有幾百億的財產,也是前世修的福報,這一生如果不努力,也只有坐吃山空,幾百億還是有用完的一天。既然了解這個道理,我們就應該「節流」,並且積極地「開源」。開源就是修福,也就是修善法,廣修善法的人就像是擅於投資生產的人,在良性的循環下,財源不但不會斷絕,還可以存到行庫裡翻本,乃至於布施給大眾,生生世世受用無窮。

  日常生活中要懂得惜福,節約就是惜福,要珍惜自己的福報,不要浪費。除了惜福,還要修福,修福就是開源,能開源又能節流,福報就會愈來愈大。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比過去充裕,但不見得人人都知道惜福。一般人容易喜新厭舊,家裡的東西已經夠用了,還一再花錢去買新的東西,甚至把一些還能用的東西送到垃圾場去,這不但是浪費資源,也耗損了自己的福報。

  佛典中有一則故事:釋迦牟尼佛的一位弟子接受了居士供養的新衣服,世尊問這位弟子:「有了這件新衣服,原來的舊衣服要怎麼處理?」弟子回答:「世尊!我會等舊衣服穿壞了,才換穿新衣服。」佛再問:「舊衣服如果壞了,你要怎麼處理?」弟子說:「世尊﹗我會把它剪成一塊一塊、拿來當抹布用。」佛又問:「如果這些抹布已經破損不堪,要怎麼處理?」弟子說:「世尊!這些抹布雖然不能再用,但是還可以埋在樹下做肥料啊﹗」藉由這個故事,我們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有沒有知福、惜福。能惜福、培福,福報就愈來愈增長,福報大的人,不僅自己人生順遂光明,還可以布施福德資糧,造福社會、國家,讓大眾都分享這份福德與光明。

福慧雙修 廣結善緣

  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行菩薩道,修福、修慧,福慧圓滿,所以稱之為福足、慧足,福慧兩足尊。佛法告訴我們要「福慧雙修」,福慧圓滿才能成就如來佛的果德。所以除了修善法、廣積福德以外,還要修智慧。跟隨大善知識聽經聞法,依循正確的知見修行,時時回光返照,這是修智慧。「回光返照」就是檢討、反省、改正過失,使這念心像明鏡一樣,沒有一點塵垢。修行,一是動、一是靜。所謂:「靜則一念不生,動則萬善圓彰。」在靜中,一念不生,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當下這念心了了分明,就像止水、明鏡一樣;在動中,廣修一切善法而不執著。

  凡事有因才有果,善因要靠自己去努力開創,有好的因,將來一定能成就好的果報。除了因,還需要緣的配合,緣是外在的種種條件。心存慈悲、平等、恭敬,孝順父母,尊敬師長,以慈悲心關懷一切眾生,這都是結善緣。發心修善,廣結善緣,善因、善緣具足了,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會很順利、很圓滿。明白這些道理並且身體力行,一定能成就種種善法功德。

      
  
  
  
出坡作務 正好參求


文/見眼法師

  一位青年僧侶請教趙州禪師:「弟子剛入佛門,懇請禪師慈悲教導,引領契悟禪道。」

  趙州禪師問:「吃過飯了沒有?」

  青年僧侶回答:「用過了!」

  「既然吃過飯,那去洗碗吧!」趙州禪師說。

  過了一會兒,青年僧回來說:「碗已洗淨了。」

  趙州禪師又道:「去掃一掃地吧!」

  青年僧侶忍不住了,問道:「難道參禪學道,除了洗碗、掃地以外,就沒有別的了嗎?」

  趙州禪師回答:「除了洗碗、掃地以外,還有什麼叫做禪法?」

從動靜閒忙中覺照自心

  世人工作,是為了維持基本的衣食溫飽,進一步實現自己的理想與願望。出世間的行者則視出坡作務為成道的福慧資糧,乃至從中識自本心,見性成佛。創立中國叢林農禪制度的百丈懷海禪師曾說:「我心如田園,諸種靡不納,青黃與白黑,隨其所種生。菩提譬嘉禾,種之即有秋,持戒為疆理,忍辱勿忘助,布施以糞溉,精進以耘耔,智慧為雨露,及時資潤澤。治心如治田,荒廢芽乃焦,若不違斯喻,是名知田園。」出坡,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,是歷代祖師大德示導後世學人,將修行落實於生活中,藉以體現心性體、相、用三大的一門重要功課。

  在中台道場,出坡作務是四眾弟子不可或缺的功課之一。不論法師或居士,都要學習從各式各樣的出坡作務當中體會「行亦禪,坐亦禪,語默動靜體安然」。在動、靜之間,正好考驗學人的修行:理上契悟多少,事上就能做到多少。舉例來說,在佛教學院,平日靜態的修持如研習經教、靜坐、早晚課誦等等;而出坡時,小至二小時的行堂坡務,大至法會中擔任各種執事……皆屬動態的實習,在弘法利生的當下,舉凡應對進退、待人接物,無時無刻都在考驗個人的定力與智慧:事理能不能圓融?我執是不是還很重?我慢心是否已現前而不自知?常住的觀念能否落實?中台四箴行實踐多少?對於空、假、中三諦的道理,是不是能真正融合在生活中?

「道」在日用之間

  古來祖師大德,多由日常作務中體悟人人本具的佛性,如雪峰禪師在德山座下擔任飯頭、道匡禪師在招慶座下當桶頭、紹遠禪師在石門座下做田頭、曉聰禪師在雲居座下任燈頭、義懷禪師在翠峰座下當水頭、香巖禪師刈草、雲巖禪師補鞋、臨濟禪師栽松、仰山禪師牧牛、洞山禪師鋤茶園、玄沙禪師砍柴、趙州禪師掃地、印光大師擔任行堂執事……個個都在實踐百丈懷海禪師「搬柴運水總是禪機,執爨負舂無非妙用」之道。

  灑掃、耕作、炊煮等種種看似瑣碎粗鄙的坡事,對於懂得在心上用功的人來說,無一不是開悟的契機、成道的資糧。黃檗希運禪師說:「愚人除事不除心,智者除心不除事。」又說:「凡人多謂境礙心,謂事礙理,常欲逃境以安心,屏事以存理。不知乃是心礙境,理礙事。但令心空,境自空;但令理寂,事自寂。勿倒用心也!」 導師也勉勵:「大家在一起磨,磨到眼耳鼻舌身意都沒有了,就成道了。」出坡作務當中,各種境界現前,無一不在提醒學人:「還有這個在!」透過念念覺照,斷惡修善,斷惑證真,方可了達「道」之所在。但自將手背翻成手掌,煩惱即是菩提。


  
  
  
培植福德 成佛資糧


文/見歆法師

 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夢想:有人夢想環遊世界,有人希望兒孫滿堂,有人期許自己事業有成……然而,想要完成這些夢想,必須要有「資糧」,這些資糧也就是所謂的「福報」。

  什麼是福報?簡而言之,就是「福德果報」,由於過去生修種種的善因,所以今生乃至於未來世,感得種種良善的果報。福報就好比銀行裡的存款,想想看:如果我們身上沒有什麼積蓄,別說是好的物質生活,恐怕連基本的日用所需都有困難。同樣的,如果自己的福報不夠,那麼做任何事都缺少善緣相助:正需要他人幫忙的時候,卻找不到人來協助自己;正需要錢周轉時,卻沒有足夠的錢可以運用……於是往往事倍功半,一事無成。

  由此可知,福報是幫助我們成就理想的助緣。就像海上航行的船隻,油料充沛、糧食不虞匱乏,再加上漲潮,就可以安全又快速地到達目的地。因此,佛陀勸勉大眾:「若諸有情修福因,所獲福果又極勝。」一切有情眾生如果能在因地上廣修福德,所獲得的福報必定是殊勝不可思議。所以,想要擁有自己夢想的美麗人生,就必須要好好地儲蓄「福德」之財。

修行者的成佛資糧

  不但世間人需要福報來開創人生,對於力求解脫、得大自在的修行者而言,更需要廣積福德資糧。由於多生累劫以來,我們隨順著貪、瞋、痴等種種習氣,造作了種種惡業,也因此感得種種苦果、惡報,使得光明自性無法開顯。於是我們總是無明覆心──聽法不懂、觀教不通,甚至退失菩提心。這種種障礙,需要不斷精進用功才得以突破,而「福報」便是助於突破障礙的功德法財。

  記得初學佛時,即便只是到精舍禮佛,都會遭遇諸多障礙,最常見的莫過於色身的極度不適,更遑論聽經、聞法。但在法師的慈悲鼓勵下,藉由在精舍中發心出坡作務,也許只是打掃、只是擦拭佛像、整理經書……但一點點地累積,終於「滴水穿石」!突然發現,「到精舍」這件事變得容易多了,僵硬的雙腿能夠盤坐了,法師所開示的教理也慢慢聽懂了,最不可思議的是,可以圓滿參與一場法會,而不再被色身所障礙了!

  如今出家修行,培福、修福更是必修學分。在 導師的指引下,「福德、教理、禪定」三環一體的理念成了中台僧眾共同努力的依循。在所有的出坡作務以及與大眾的相處中,處處都是修福報的因緣。透過種種事上的磨鍊,藉以返照自心──觀照自己平日的薰修是否如實地腳跟點地,觀照自己在菩薩行中還有哪些學分需要充實。看起來,我們像是付出了體力、心力、時間,但在這當中,真正是累積了成佛的資糧,不但與大眾結了善緣、修了福報,同時更修了智慧,這樣的「投資報酬率」絕非世間任何一種事業可以比擬!

廣修供養 成就無上功德

  過去,有雙眼失明的比丘高聲請求「誰要來修福報?為我穿針、縫衣」時,只見世尊毫不猶豫地回答道:「我要修福報!」世尊不但協助這位比丘穿針、縫衣,乃至於為病比丘擦拭身體、清理排泄物。當弟子們驚訝不安地問:「世尊!您已具足無量的福德了,為什麼還要修福報?」時,佛陀回答:「有誰嫌福報多的呢?」

  想想,福慧圓滿的佛陀仍然力修福報,更何況身為凡夫眾生的我們!所謂「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未來果,今生作者是」,檢視自己今生所擁有的一切,若眼前事事順利,仍要廣修福德,為自己福上加福;若事事不順心,更要勤修福報,以改變自己的未來。

  了解福德的殊勝和意義,就應把握每一個當下的因緣,與大眾結善緣。一點一滴的發心,終究將匯聚成不可思議的福德海。藉由這福德海的殊勝力量,能令眾生在世間法中得利、順心,更能幫助我們遠離苦報,突破生死堅牢,抵達寂靜的涅槃彼岸。


  
  
  
檢視修福的心念


文/見涅法師

  出坡、修福報是修行重要的一環,也是初學佛開始的重要一步。懂得修福報,即是人生覺悟的開始。覺悟到人生是苦,希望「離苦得樂」,故而修福報;覺悟到過去造了種種惡業,此生福報已快用罄,故趕緊修福報;覺悟到在娑婆世界有諸多不如意事,希望得生淨土,故而修福報;或者感受到了禪悅法喜,希望獲得禪定的清淨而來修福報……每個人修福報的動機不同,但都由於不同覺悟的程度,而了解修福報的重要性。

廣行善法 福德增長

  但是,福報從哪裡產生呢?有幅對聯寫道:「積善人家慶有餘,向陽門第先迎春。」西方諺云:「施比受更有福。」我們也常說: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」足見福報是從修善法而來。布施是善法中最為人熟悉的修福法門,在一般人的觀念中,修福報的意義即是布施。布施是仁愛、慈悲的表現,也是解脫苦惱的第一步。一個微笑、一句安慰、一聲隨喜讚歎,乃至於奉獻自己的體力、時間為大眾服務,都是布施,皆具無量的功德。

  除此之外,「持戒」也是增長福報的法門,因為持戒的基本精神是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戒法即是善法,持守善法自然獲福無量。經云:「五戒為人,十善生天。」能將五戒持守得清淨,可以得人身,可見持受戒法也是修福報的要件之一。廣義而言,三界中一切善法皆是福德之基,而佛說八萬四千法,無一不是為令眾生離苦得樂,進而圓成福德與智慧。換言之,菩薩的六度萬行皆是我們修福報的法門。

無所願求 真實發心

  修福報的過程中,最重要的是觀照自己修福的心念和動機。〈勸發菩提心文〉中明白指出,發心有「邪、正、真、偽、大、小、偏、圓」八種情形,以下就此八項作為修福中檢視、反省的依據。

一、邪:修行時,不明究自心,只知向外攀緣、在俗務中打轉,或求利養、或好名聞、或貪現世欲樂、或希望未來果報,如此發心,即是邪曲。

二、正:不求名聞利養,又不貪物欲享樂及未來果報,只為成就無上菩提智慧。如此才是純正、確實的發心。

三、真:念念上求佛道,心心下化眾生。聞知佛道長遠而不生退怯心;明白眾生難度而不生厭倦。這才是真發心。

四、偽:雖然行了善法,卻又造作惡業。外表清高,內心污濁。有罪業不懺悔,有過失不革除,心未能真正清淨無染。如此發心即是虛偽。

五、大:度盡了所有的眾生,我的誓願才圓滿;真正圓滿成就佛智,我的誓願才算完成。如此發心就是發大心。

六、小:觀三界如牢獄,視生死如冤家,只求自我解脫而不願度化他人,如此心態即名為小。

七、偏:若於心外見有眾生願度,見有佛道願成,執著功德,不能泯除分別的情識與知見。如此發心,名之為偏。

八、圓:若知自性是眾生,故願度脫;自性是佛道,故願成就。了知心外無有一法可得,而以虛空之心,發虛空之願,行虛空之行,證虛空之果,亦無虛空之相可得。如是發心,名之為圓。

  當我們心中的這一畝田沒有「偏、邪、偽、小」,又能以「正、真、大、圓」的心念廣修福德,澆灌出來的菩提果就會真正又大又圓滿,而將來收成的自然是又圓又正的功德果報。深入了解這些道理,把握每一個培福的機會,修自利利他菩薩行,必能福慧具足廣無邊!


  

  
  
耕耘心地真福田


文/編輯部

  從前和一位居士出坡,搬四個木製大書架,得兩趟才能搬好。盛暑艷陽,只見他不急不徐地將墊被舖在卡車後斗上,然後一起將櫃子搬上車。放好後,他便仔細地檢查櫃子的四個角是否會相互碰撞,然後使用特殊又專業的繩結將櫃子固定。令人感到意外的是,身形壯碩,看似莽漢的他,雙手竟是那樣靈活!

  聊起學佛的經歷,他說對於佛法懂得並不多。但是,讓他最受用的就是「中台四箴行」,並且用「對事以真」來為剛才的行動下了註腳。他說:「像剛才這樣搬櫃子,法師只要看一下,其餘的就可以放心交給我,而不用從頭到尾看守著。這樣不就節省了法師的時間,讓法師可以去用功嗎?」這話真令人感動!這不正是護持三寶、愛護常住的具體實踐嗎?

  細細思之,出坡作務豈只是修修福報而已?忙碌的過程中,無處不需要處事穩當的智慧、與人和合共事的智慧及不起煩惱的智慧。以是故,福慧本同源,此心能做,當下即是雙修雙得。福慧資糧,由是乃能累積。禪定是無上的福德,福德亦為甚深之禪定。若非無量的福報,又怎堪受用無上清淨法悅?若非極致的專注,又何能無私忘我地奉獻於大眾?

  六祖大師說:「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。」福慧一如人之雙足、車之雙輪,缺一不行。顯然,若無正確的知見,做再多的事情,也只像是賺了很多的錢卻不懂得管理財富,讓福報再增福報。能修福者,是真正有福之人;善培福者,方為真正惜福之人。因為心地即福田,若不培福,任心地荒蕪,廢泉不溉,是棄家珍如敝屣,豈不可惜!知福、惜福,當識自心源;修福、培福,則泉湧不絕。

  默默耕耘之間,莫不是讀無字之書,而能讀無字之書,方可參最上禪機。在心田中掘地墾土,自是辛苦,但收穫的果實,亦必是豐美的。發心培福的同時即是修慧,且在日用中實踐,慢慢地將心磨細,用額間滴落的汗水,鑿穿心中的頑石吧!


  
  
  
永不休止的志業

 
文/普眼精舍禪修班學員 林博正(傳博)

  「出坡了!」菩薩的獅子吼,像在水面上投入一塊石子,法界起了一場震動,漣漪一波一波地向外擴散,一顆顆迷惘的心在晨曦曙光中逐漸甦醒。

  磚塊與泥土融合、汗水與歡笑交織,四面八方而來的力量不斷湧入凝聚。水泥預拌場沒日沒夜地隆隆作響,挖土機不停地把泥土一鏟一鏟向外送出,再向地底深處挖深些,這是中台禪寺千萬年的地基啊!懸臂式起重機手臂吊舉起一根根寶杵鋼骨,一層樓高一層樓地向天空伸展,重重插入蓮花臺地,這是廣度有情的金剛般若大願!

  中台禪寺落成了,法師和居士仍繼續不斷地出坡。一場又一場的法會,一梯又一梯的禪七,只為開啟大眾難得可貴的善根,令皆得獲法雨潤澤,於因地中廣植福田,發菩提心。

  嘩啦啦的洗滌聲中,一籃一籃功德園的新鮮蔬菜送進大寮,精心烹調出一盤盤天廚妙供;一組組負責環保的義工菩薩,拿著掃帚、抹布、刷子,在園林間、廊下、架房、寮房,仔仔細細清理得一塵不染;一隊隊交通組菩薩,不畏日曬雨淋,挺立在通衢要道中,揮舞號誌、指揮交通……。

  一梯梯小星辰歡欣雀躍來報到,一支支戒定真香裊繞在禪七的選佛場中,一場場諸佛菩薩與護法雲集的大法會,度脫了無數眾生的熱惱愁緒,一位位發願「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」的法師捨棄世間榮華,跟隨 大和尚行菩薩道,荷擔如來家業。

  是「誰」在出坡?

  回頭一看,竟然不見半個人影;向前一看,也不見巍峨莊嚴的寺廟。

  如是,「我」與「寺廟」,相對的境界銷融入絕對的真心。

  身心與世界全是自性中幻現的泡影。返家的遊子,平靜而安穩。

  創造緣起、運用緣起、不住緣起……

  中台人仍在出坡,這是永不休止的志業。

  直待眾生塵垢盡,我方清冷混常流。


  
  
  
修行的功課

 
文/普雲精舍禪修班學員 林秀英(傳方)

  無論世間事業或出世間道業要能圓滿成就,皆需具足福報。所以要把握各種因緣勤修善法,廣集福德資糧。

  「出坡」是我初初修行的一門功課。那年剛到精舍,正好中台禪寺落成在即,真是千載難逢的大福田。當時出坡修福報的因緣很多,自己亦是發心勇猛,所有的坡務都發心參與,不但不覺得疲累,更是法喜充滿。而那時心裡只有一個想法,就是希望中台圓滿落成。這當中發現以前常感冒的我,身體似乎變得強健起來。只要肯把握因緣發心,功德必能成就。

  記得第一次出坡,我被分配到環保組掃架房。一般人對架房的印象多半是污穢不淨,沒想到自己竟能放下這些執著、分別,一心恭敬地跟著法師打掃。在這次的出坡中,不但令人感動,也大開眼界,帶領坡務的這位法師雖然比自己年輕很多,然而行事明快有序,十足的大丈夫相,真是日後修行的學習典範!那天我們雖然沒什麼交談,從法師的語默動靜中卻獲益良多。

  這幾年來,深感自己業障深重,遇到的障礙很多,因此不間斷地藉由事上與理上的薰習、懺悔,希望能在出世修行的菩提道上一切無礙。去年過年期間,天祥寶塔禪寺啟建八天的梁皇寶懺法會,在這八天當中,自己除了發願拜完十卷《梁皇寶懺》,也把握空檔配合心燈組出坡。在這之前,有天發現走路時左腳踝非常疼痛,左腿也變得不靈活,經檢查得知腳跟長了一點小骨刺,當時心裡起了大煩惱,因為不能禮佛、不能盤腿,心裡急著要去天祥發心,治療卻不見效果。就在法會即將開始的前四天,發現左腳已慢慢變鬆,想必是自己要去發心的念頭很強,諸多的障礙才能排除。深刻體認:只有以願力落實修行,才能抵過業力!

  感恩 老和尚創造各種緣起,讓我們得以藉此成就善法功德。願自己發長遠心、精進心,生生世世跟隨大善知識修行,發菩提心永不退轉。

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