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5
 
本期主題--知因識果








 
 
 

覺大和尚開示深信因果 
 


  在日常生活中,只要細心觀察,隨處皆能體會因果之理。以個體來說,待人誠懇、親切,人際關係就好;相反的,對人冷漠、自私自利,別人對自己也會敬而遠之。積極進取、工作認真的人,就能累積豐富的經驗,在專業領域裡受到肯定;偷懶、好逸惡勞的人,懈怠墮落,終究一事無成。

  就家庭而言,父母平時以言教、身教引導孩子,關心孩子的品德,孩子長大後自然人格健全,不但有孝順心、慈悲心,也能夠主動幫助別人;如果父母只注重學業成績,不重視孩子的道德修養,將來孩子的心智發展就可能有缺陷,與人相處也容易產生障礙。家庭對每個孩子成長的影響,確實是有因有果。

  擴大觀察,就整體社會而言,不同家庭孕育出不同的國民是「因」,國民所組織的社會、所呈現出的社會狀態就是「果」。很多「因果」的事實,需要極長的時間來觀察,才能看出端倪。正如不同性格的父母教養出不同特質的子女,構成不同的社會,營造不同的生活形式,進而影響社會各個層面。因中有果,果中有因,其中的軌跡是綿遠而細密的。以更長遠的時間來看,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,清楚記載著每個朝代興盛衰亡的原因,種種史跡所呈現的就是一部顯著的因果史。若能正視因果,積極地從因上努力,創造善因、清淨的因、成佛的因,將來必定能得到善果、清淨的果、成佛的果。

有因有緣事易成

  所謂「有因有緣事易成」,想要成就事業、道業,健康的身體、福德與定慧都是不可或缺的「因」。沒有健康的身體,不容易達到理想的目標;福德不具足,難以成辦一切事物。此外,還要有定力、智慧等助緣,禪定可以啟發智慧,有智慧者自能臨危不亂,冷靜地做出正確決策。

  舉例來說,有甲、乙兩人在同一所大學受教育,他們的才能、學識、健康狀況與家庭背景都差不多,畢業之後,二人各自創業,經過多年,甲所經營的公司業務鼎盛,乙的公司卻瀕臨倒閉的厄運。同樣的背景之下,為什麼有截然不同的果報?溯其原因,在於二人觀念上的差異。甲相信因果,知道修善因,心量廣大,樂於助人,所以感召善緣,同事受其影響,都能齊心為公司盡力。乙的處世態度則不同,他只相信自己的才幹,凡事都以個人的想法為出發點,不懂得廣結善緣,忽略因果法則,公司裡的成員也多半傾向個人主義,同事之間爭功諉過,公司的營運於是每況愈下。

  因果是真實不虛的,甲、乙兩人不同的思想是因,行動即是果;行動同時也是因,而習慣就是果;習慣是因,人格是果;人格是因,命運是果。佛法說「因」中有「果」,「果」中有「因」,「因果」同時。所以,要深信因果,因果不是迷信,而是實實在在的道理,積極地從正確的「因」上去努力,人生的路自然而然會走得平穩順暢。

因果定律──不變的法則

  修學佛法,除了建立正確的知見,更進一步要身體力行。如果把佛法當作學術來研究,不運用在日常生活上,必然得不到佛法的真實利益。有些人聽到佛法講「因果」,認為是消極、迷信。事實上,「因果」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定律、法則,違背了這個法則,處處都會不如意;有了正確的因果觀念,能將正見落實於生活中,世間的亂象自然能夠減少。社會上竊盜、勒索的案件為什麼層出不窮?就是因為為非作歹的人缺乏因果觀念所致。行竊者不了解別人的成功與財富是經過一番努力所得,不知要從「因」上去努力,妄想一夕致富,甚至不擇手段去巧取豪奪,最終必然落得鋃鐺入獄、終身桎梏的果報。

  在學校裡,有些學生由於平時上課不專心聽講,所以成績不好,不少家長為孩子到寺廟燒香、拜拜,祈求佛、菩薩或神明加被,希望孩子的學業突飛猛進。家長認為佛、菩薩慈悲,可以滿他們的願,這樣的想法也不完全是沒道理。佛、菩薩確實是慈悲的,但是佛、菩薩也告訴我們人生的真理──凡事要從「因」上努力。勤學用功,學業才會進步;若是平常上課不用心,回家後又沉迷於電視、電玩,不溫習功課,懈怠、放逸的「因」,怎會有好成績的果報呢?所謂「種瓜得瓜、種豆得豆」,因果的定律,是不變的法則。

因果通三世

  有些不信因果的人會質疑:「假如真的有因果,為什麼有些人從來沒做過善事,卻能平步青雲?有些人做了許多善事,卻沒有善報?」殊不知因果是貫通三世的。三世,不是指投胎三次,也不是指三個世紀,是指過去世、現在世、未來世。過去世,也並非僅指過去的上一世,現在世之前的都屬於過去世。未來,也並非僅指下輩子,今日相對於昨日,今日就是未來;明年相對於今年,明年就是未來。生命是由無數個過去、現在、未來所組成。

  在佛陀的時代,弗加沙王因為聽聞十二因緣的道理,反覆思惟而有所領悟,後來將國事交付給太子,自行出家。佛陀知道弗加沙由於過去世的惡業緣故,第二天將被牛觸死,因此特地為他開示法義,弗加沙在思惟妙法的當下,攝心入定,證阿那含果。次日,弗加沙果然被一頭母牛觸死。牛主因為心生恐懼,就把牛給賣了。奇怪的是,買主牽牛去喝水時,又被這頭牛從背後觸死。買主的兒子很生氣,把牛殺了,將牛肉拿到市場賣。有位買了牛頭的人,在回家的途中,把牛頭掛於樹枝上,坐在樹下休息,不一會兒,樹枝斷了,牛頭掉下來,牛角正好刺中這個人,此人立刻命終。

  有人請問佛陀,為什麼這一頭牛竟然在短短的時間內讓三個人喪命?佛陀回答:「惡緣業報必定有其原因,不能只用現世所見來解釋。此因久遠前,有三個商人,旅途中寄宿在一位老婦家裡,他們見老婦孤苦無依,就聯手抵賴房租和伙食費用。老婦為此憤恨不平,心想:你們這三個無賴,欺負我年老力衰,現在雖奈何不了你們,但我發誓來生若和你們相遇,一定要報復,要殺掉你們才甘心!那時的老婦就是今世的牛;那三個商人就是被牛觸死的三個人。」

  禍福如影隨形,因果的軌跡有短、有長,有現世受報、有未來受報,凡夫的肉眼總是看不清楚真相。例如:一名年輕時吃苦耐勞、拚命賺錢的人,中年遷居他處,由於受到不同環境的影響,變得只知揮霍享受、吃喝玩樂,不再勤奮做事,沒多久就山窮水盡、負債累累;到了老年,又遷居到另一處所,辛苦地賺錢還債,日子過得艱困坎坷。將這個人的一生分為青年、中年、老年三階段來看,就好比一個人的三世,外人所能見到的都只是不同的片段,沒辦法得知他一生的全部歷程,因為他每一階段都住在不同的地方。所以,從眼前所見,怎能知道他的過去和將來呢?

  種善因就好比在銀行裡存錢,我們這一世所享用的就是以前的存款;如果不再繼續培福、修福,毫無節制的耗費,總有一天福報也會用完。有些富貴人家不了解三世因果,以為這一生的成功、富貴都是自己掙來的,是自己應得的成果;於是恣意揮霍,不知道惜福、修福,這就如前例所說的中年階段,浪費、奢侈,極盡吃喝嫖賭之能事及追求物質的享樂,乃至造作惡業。有朝一日,過去的福報揮霍完了,事業就開始走下坡,或是身體出毛病、家庭鬧糾紛……這類事情在社會上屢見不鮮。

  人的一生,成功、失敗,富貴、貧賤,絕非偶然,「欲知過去因,今生受者是;欲知來世果,今生作者是。」一切事物的成立,必定遵循著因果法則。

如是因 如是果

  有人說:「因果的道理,既沒有根據,也看不到;即使今生做善事,死了以後誰知道會發生什麼事?來生的事,又有誰能看到呢?」這種缺乏因果的人生觀,易導致思想行為上的偏頗。當生活貧困或事業不順利時,就會怨天尤人,覺得社會現實、不公平,只講究權力、手段,哪有什麼因果可言?有了這種思想,人生觀就會變得消極、冷漠,對於未來更會感到絕望。

  佛法告訴我們要建立正知正見,要相信「如是因,如是果」,有了正確的觀念,人生就充滿光明和希望。當事業或生活不如意時,一般人總認為「運氣不好」而哀聲嘆氣;有正確知見的人,不會埋怨、煩惱,因為他深信因果,知道這是自己過去沒有種善因所招致的果報,所以不管運氣好壞、路途再怎麼不順遂,都能積極努力地從現在開始種善因。

  想要改變事業上的不如意,必須努力增進自己的工作技能,提升道德、智慧,腳踏實地的做事;除此之外,應廣修善法,淨化心靈。只要善因緣成就了,一切都會順利,人生也將愈來愈光明。

 
 
 
 
正確的人生觀

 
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/見榜法師

  禪門中教誡學人,修行首重端正知見,爾後方談行止,故云:「只貴汝知見,不貴汝行履。」以正確的知見為因,才能無礙地邁向解脫正道。

  在現今社會,許多教育學者倡導正確的人生觀,什麼是「正確的人生觀」?有人認為:「一個人的思想,決定他的一生。」或言:「性格決定命運。」一個人心中的想法,發之於身、口,會產生種種言語、行為模式,由於自身觀念薰習的影響,明顯地會成為個人的處事風格,乃至成了這一生難以轉變的習慣。

 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科技發達、知識爆炸的時代,科技帶動了物質生活的提升,儘管如此,社會問題卻未曾減少,犯罪事件層出不窮,人們身心方面所產生的各類疾病更甚以往。為什麼?追本溯源,還是在於教育問題,我們培育出來的下一代,是否獨具知識技能,卻缺乏是非善惡、利他助人的道德觀念?若加上不明因果,為所欲為,卓越的知識極可能變成滿足私欲、甚至是犯罪的工具。是故,從童蒙開始,便應灌輸正確的觀念;除了知識技能的傳授外,尤其要積極提升心靈的教育。

明善惡 識因果

  欲挽救社會沉淪之狂瀾,必須在教育中給予正確的人生觀;正確的人生觀,必定要建立在因緣果報道理的基礎上。何謂因緣果報?佛法教導我們,世間一切事物的生起,皆有其來由,是為「因」;並且依仗著種種外緣方能產生。譬如種子是因,陽光、空氣、水、土壤是外緣,有此因緣,方能發芽成長為一棵大樹,這即是果報。萬物如此,人生亦復如是,個人努力是「因」,外在環境與時節是「緣」,因緣具足,方能有一番成就。是故,要想學業成就、事業順利、家庭美滿……都要在因地上努力。明白了這個道理,就不會怨天尤人。

  再者,有了因果的觀念,知道一切心念、言語、行為,都是因地當中的種子,一旦因緣成熟,必然產生苦、樂不等的果報。假使人人皆深信此理,便不會造惡業而自招苦果,社會上也將減少許多搶劫、傷害等事件。反觀犯罪造業之人,多半心存「人死如燈滅」、「一旦死後,十八年後仍是一條好漢」等錯誤觀念,在這種消極、斷滅、不負責任的思想下,鋌而走險,只為求得此生的富足享受,故無所不用其極。因此,想改善社會風氣,必定要教育大眾「因緣果報」的道理。

行善造福 惡業終結

  有些人誤認為因果是消極的,把因果與宿命論畫上等號,這其實是種謬解。因果是最積極、最光明的人生觀,因為,凡事掌握在自己手上,只要在因地上努力行善、去惡,必定會有光明圓滿的成就。即使過去生中造了惡業,感得今生貧窮困厄,只要明白因果道理,積極行善,不再造作惡業,當過去的惡業盡了,善果自會現前。因緣果報,絲毫不爽,是最公平的法則,一切皆是自作自受,無人可以代替。

  因緣果報是人生的真理,體認此理,面對一切順境、逆境之時,定能了然無惑,不為一點成就而志得意滿,因為知道有努力就有成果;也不為困難所挫折,因為明白若不是自己努力不夠,便是因緣不具足,而當下不能成功,並不表示永遠失敗,只要持續不懈,終究會達成目標。了達因緣果報之理,人生將走向平穩的康莊大道,通向幸福圓滿的未來。

  
  
  
  
善惡業報如影隨形
 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/見切法師

  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」、「種善因得善果,種惡因得惡果」,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則。眾生在六道輪迴中頭出頭沒,隨著業力牽引而輪轉不息,一切善惡果報,皆是自己造作得來,並非上天、閻王、父母或外人所給與的。閱讀歷來的史籍公案,我們更能體會「因緣果報,絲毫不爽」。

福禍無門 惟人自召

  在佛陀住世時代,有一位力大無窮的駝驃比丘,隨佛出家後,精進行道,證得阿羅漢,威德具足。由於駝驃比丘時常發心營辦僧事,關照眾僧的飲食起居,佛稱讚其營事第一。當時,在僧團中有一位福德淺薄的彌多比丘,幾乎每次都拿到粗糙的食物,久而久之,便對駝驃產生成見,認為駝驃是故意分給他不好的東西,所以就公然中傷駝驃,並聯合他已出家的姊姊,於比丘尼僧團中誹謗駝驃比丘。如此一而再、再而三的流言攻擊下,為避免眾人因毀謗而造惡業,駝驃比丘只好選擇離開,於是顯現十八神變,入火光三昧,灰身泯智。

  僧團中的比丘們對於駝驃是什麼因緣被誹謗、何以力大無窮、何以證得阿羅漢,感到疑惑且好奇,請示佛陀之後,終於明白:在過去迦葉佛出世的時代,有一位年少比丘,長得眉清目秀,相好端嚴。一日出外乞食,在城中遇到一少婦,少婦見了這位年少比丘後,心生貪戀,目不轉睛地直盯著他看。當時的駝驃比丘是一名食監,看見這少婦緊跟著年少比丘,目不暫捨,於是不明就裡地到處傳言:「年少比丘和少婦私通!」因為造作不實的誹謗,以此緣故墮落三惡道中受苦。又因為過去在迦葉佛時出家學道,所以今生得以證阿羅漢。在其出家修行的期間,因為於僧團中料理僧事,一日遇驢馱米麵溺於深泥中,極力挽救,以是因緣而得力大無窮之報。

不昧因果 隨緣了業

  從前在罽賓國中,有一位離越阿羅漢在山中靜坐。一日,有一牛主遺失了一頭牛,尋著蹤跡找到離越打坐的地方,當時離越正在煮草染衣,豈知衣染完後竟然變成了牛皮,染汁變成了血,所煮的染草變成了牛肉,所持的缽盂變成牛頭……牛主看到這些景象,毫不猶豫地將離越抓起來,移送官府審判,這一判就是十二年之久。

  離越尊者的弟子中有五百位已證阿羅漢,諸多弟子運用神通極力找尋尊者的下落,卻始終沒有消息。直到離越尊者業報將盡時,一名弟子總算看到他在罽賓國的監獄裡,於是前去稟告國王:「吾師現今在獄中,懇請大王釋放吾師。」國王派人前往獄中視察,結果只發現形色憔悴、鬚髮極長的獄卒,並未看見所謂的修道沙門。尊者的弟子又向國王啟請:「願大王下令赦免獄中所有的比丘。」不久,國王即下令讓所有的修道人出獄。這時,獄中的離越尊者鬚髮自然掉落,袈裟著身,並且一躍而起,在空中顯現了十八種神通變化。國王見狀,大歎稀有難得,恭敬地俯身頂禮,至誠向尊者懺悔,同時問言:「是什麼因緣讓尊者在牢獄中受苦多年?」尊者答道:「過去曾有一世,我遺失了一頭牛,隨逐蹤跡,路經一座山中,正好看到一位修行人在靜坐,此人是已證辟支佛果的聖者,而我在那時卻無知地誣謗他。由於造了這個惡業,我曾墮入三塗惡道受苦,但餘報未盡,所以今生雖證得阿羅漢果,仍舊逃不過這場劫難!」

  人一生中的造化,與因果業報息息相關。儒家有言:「天作孽,猶可違;自作孽,不可逭。」又云: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;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。」一切眾生皆是自作其業,自受其報。如何逢凶化吉、遠離災禍?先須明因識果。凡事從因上努力,修一切善,無善不修,斷一切惡,無惡不斷,常懷慈悲心、清淨心,時時覺察、返觀自己的心念,使自心清楚作主,以正念面對順逆境界,不逃避、能承擔,才是遠離輪迴桎梏的正確途徑。

 
 
 
 
做因緣的主人
 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/普濟精舍禪修班學員 吳敏華(傳際)

  父母給了我們這個身體,卻沒有附上使用說明書。每個人從呱呱墜地後,都是由懵懂開始一點一滴的學習,每個人對於人生自有一套理論,但究竟方向正不正確、能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,似乎是個未知數,也因此不少人喜歡算命,然而算命能改變命運嗎?「欲知過去因,今生受者是,欲知未來果,今生作者是」。因緣果報,是世間的定則,了解佛法中的因果道理,我們自然不需要算命。佛所說的三藏十二部經典,就像是一套詳實的使用說明書,依之而行,人生必能愈走愈光明。

  善惡業果,由心所生,人的一切行為無不是從心念開始。所以先靜下心來,返觀自己不斷奔流的念頭,如何讓這些善善惡惡的念頭不再相續?我們的念頭又是如何啟動各種行為,乃至於造出整個法界?並試試看能否不讓這些念頭相續,是否能真正作自己的主人?這似乎不太容易做到,就好像慣用右手的人,突然要改變使用左手,便會覺得不順心而想放棄,所以必須不斷地練習,才能夠運用自如。為何要這麼做?因為心的妙用無窮,能起種種作用,行善、造惡都是從這念心開始。心能生十法界,一個念頭即與一種法界相應,善念生善報,惡念招惡報。由此可見,作主的功夫很重要,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心,而一味的隨順習氣,念念是欲望、執著,又怎能得解脫自在?

  所謂「因地不真,果遭紆曲」,想要成就善果,首先要有正確的因心;若僅在果上計較,任誰也幫不了自己。凡事不應只為自己求,要為成就大眾、為利益大眾而創造緣起,才是正當的因心;相對的,我們在利他當中,同時亦完成了自利,所以因果是真實不虛的法則。

  遵照佛陀的教導,依循正法,善用因緣、轉化惡念,撥雲見日的時刻不求自來。人身難得,如果不想「來時糊塗去時迷,枉在人間走一回」,就應趁著自己還能作主的時候,往最正確的方向邁進──知因識果,背塵合覺,走向光明的未來。


 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