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6
 
菩提緣影









普台國民中小學劉文功校長專訪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口述/劉文功校長 文/編輯部

教育熱忱 締結法緣

  一張燦爛的笑臉,一份教育的熱忱;從內到外都很「自然」的孩子王,他就是充滿活力的普台心教育「園丁」——劉文功校長。當這位曾經榮獲兩屆師鐸獎表揚的資深校長,聞法禪修之後,更體會佛法是最真實的教育,而其心有靈犀之處,逐漸闢建出一方教育淨土;也遍撒出自利利他的希望種子。

  在杏壇耕耘卅五年,現任普台國民中小學校長的劉文功居士,回憶第一次造訪中台時,站在山門處,看到大和尚所題的「中台四箴行」,立刻湧現很深的感動。因為和校園中許多艱澀的校訓相較,「對上以敬、對下以慈、對人以和、對事以真」,雖是稀鬆平常,如此簡單,卻涵括了教育所要教導孩子——待人和接物,這二個層面的所有道理!一個想像中充滿玄妙機鋒的禪宗道場,竟然可以用如此平易的字句,表達出生活教育的精神與實踐!還未見到大和尚的他,霎時已被攝受。

  這樣的因緣際會,要追溯到民國八十四年,教育單位責成沙彌、沙彌尼需受九年國民義務教育,此時身為許多出家眾所屬學區──大成國中校長的他,為了瞭解學生的生活環境、增進學習成效,親自前往道場拜訪這些法師們的大家長——覺大和尚。

  當他見到傳說中的一代宗師,身邊沒有簇擁成群的護法居士,唯有慈藹的笑容,安詳的行止,如同四箴行所表露的一般平易近人,又蘊含無比的攝受力時,更是景仰萬分。這是劉校長與大和尚第一次接觸的感受;而劉校長這份教育熱忱,也奠下了日後與三寶締結的甚深因緣。

園丁美夢 用心耕耘

  原本,他與同修夢想,退休後過著文人雅士般、田園躬耕的生活,而且已著手開墾一塊購置許久的田地,也有了小小的收成。然而,民國八十七年,好奇地跟隨同修的腳步踏入普天精舍,初嚐禪修清涼法悅的他,再度與大和尚見面,為的是普天下的莘莘學子、國家社會未來的希望──興辦一所示範學校!

  劉文功校長最初聽到大和尚籌建普台的理念,除了「慈悲、智慧」能兼顧物質教育與精神教育的平衡以外,當大和尚提出有教無類的「平等」精神,更引起劉校長深心的共鳴。

  相對於升學主義掛帥下的大環境,縱使再有熱忱,也很難堅持實施平等教育,而衍生長久的無力感。深具園藝專業的劉校長認為,教育孩子,如同栽培一棵樹、一株盆栽,要從幼苗的時候,給予適當的疏枝,去蕪存菁,猶如幫助孩子改掉不良的習性;再將每一枝條牽引到適當的位置,使之得到充分的陽光、空氣、水,如此,每一株幼苗必能長成有用的大樹。

  換言之,教育就是適才適性的引導,教育者所扮演的,就像是「園丁」的角色,一花一木,都是悉心照顧的所在;所以,在他心底,沒有一個孩子不是可造之材,沒有一個孩子可以被放棄。這念心都放在每一學子上的教育情懷,正是佛法慈悲平等的精神。一如當年他主動為沙彌法師的國民義務教育想方設法,站在本份上盡一切努力,不就是「四箴行」的具體實踐?這樣的所作所為,又何嘗不是菩薩行呢?

直下承擔 無有疲厭

  為了一圓「樹木樹人」的理念,為了不負大和尚的勉勵話語:「普台也有一大片田園、菜圃,等著你們去開墾。」於是,劉文功校長接下普台籌備處執行祕書的工作,日夜奔波於教育局、各項建築法規之間,一路走來,愈來愈了解大和尚教化眾生的悲願宏觀遠大。

  劉校長在直下承擔各種工作中不斷地學習,學習放下執著、不計得失。從大和尚的身教與指導,跟著普台教育行者的團隊不斷成長,他的成就感不是來自於外界的稱譽,而是建立於踏實修行的精神。他說,任何規畫提案,大和尚總是鼓勵他們,「坐而言,不如起而行」,佛法重視解行相應,也就是生活實踐的過程,而不執著結果的成敗。如《大智度論》提到「不以諸結使為惡,不以功德為妙。」如此,一切順逆榮辱,都能以平常心泰然處之。

  一座用願力打造的學府,除了經歷必然的繁重擘畫工作,還是一份高度自我期許的教育志業,壓力自然非比尋常。此時,從大和尚身教最深刻感受到的,就是禪定工夫下如如不動的這念心。劉校長說,無論遇到天大的事,經過大和尚的三言兩語,心就能安定下來。

  這份定力,也來自大和尚對大眾的慈心護念。大和尚給普台行者寬廣的發揮空間,若有所指導時,也從不說「……不好」,最多只是「……改變一下會更好」。經由大善知識的身教,劉校長這份對教育的願心,淬鍊得愈加堅固,對佛法也更有信心。

  經常徜徉在大自然的懷抱中,所培養出樂於發現、接納新知的開闊胸襟,使這位田園教育家,走入禪心世界,遨遊於心靈的探險,更追隨大和尚不捨一眾生的菩薩行,共同耕耘普台心教育園地。

  播撒下一代希望種子的這念心無有疲厭,以無比的愛心、耐心疏枝引導,期盼每株心苗都在陽光下快樂地成長,永不退休的杏壇「園丁」,希望每位學子都能在普台,找到屬於自己的光明願景!




上一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