圆满人生,从落实恭敬开始


文/见祷法师

  记得多年前读佛学院时,假日福慧出坡,常有因缘到知客室接电话、带团巡礼。来山巡礼的游客很多,没有学佛的游客,每次经过知客室大门,看到开山祖师所题的中台四箴行:「对上以敬,对下以慈,对人以和,对事以真」,总是赞不绝口,直夸写得太有道理了,如获至宝。为什么没学佛的游客能够深刻感受到四箴行的殊胜?那是因为开山祖师用浅显易懂的十六个字,把为人处事的准则,涵括得非常完整透彻。

  人格的养成,展现在一个人的待人接物、应对进退,进而影响家庭、工作、人际关系,乃至社会国家。如同《大学》所云:「一家仁,一国兴仁;一家让,一国兴让;一人贪戾,一国作乱,其机如此,此谓一言偾事,一人定国。」由此可见人格养成的重要。而四箴行,正是成就人格、修身正心最好的准则。

  以「对上以敬」为例,「上」指辈分、社会地位、学识涵养乃至修行工夫,比我们优越者。世间法中,包括父母、师长、社会贤达、上司、政府官员等,都属于「上」;出世法中则指佛、法、僧三宝,能引领众生出离生死苦海、趣向菩提,所以更值得大众尊敬。孟子曰:「爱人者人恒爱之,敬人者人恒敬之。」人与人之间若能彼此互敬互重,这个社会就能真正成为礼仪之邦,人间净土。

  以修行而言,于日用中待人处事,皆应常存恭敬之心。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若修功德之人,心即不轻,常行普敬。心常轻人,吾我不断,即自无功;自性虚妄不实,即自无德。」如果日用当中,没办法做到恭敬,其背后必定隐藏着傲慢之心;如果看到别人有了过失,便心生讥嫌,没办法从心当中真正生起恭敬之心,那就表示自己并没有真正了解、契悟人人本具的佛性,又把外在一切假有的现象当真,陷入虚妄的假相中分别取舍,令自己丧失了做人处事应有的礼貌,而自损德性。是故应当以恭敬之心对待每一个人,开山祖师开示:「有一分恭敬心,便能消一分业障,增长一分福德智能。」有了恭敬心,便能消除自己的傲慢之心,不仅能与人广结善缘,亦能增长福慧。

  《法华经》中记载,过去威音王佛像法之时,有一位常不轻比丘,逢人即恭敬顶礼,并赞叹:「我不敢轻于汝等,汝等皆当作佛。」纵使因此而被恶口骂詈打掷,亦未曾改变初衷,依然恭敬礼拜每个人。我们在行菩萨道的过程中,面对众生毁谤、辱骂、轻蔑等种种挫折境界时,如果能够始终保持恭敬谦卑之心,视对方如佛菩萨想,感恩对方帮助自己成就道业,用恭敬感恩的心,调伏自己不圆满之处,则道业定能增进。

  过去自己在精舍发心过程中,遇到顺境时,不自觉生起我慢之心,自以为是,不能真正了达一件事情的成就,是众缘和合而成,于是与人相处共事时,便有诸多障碍。由是反省,如果能够好事归他人、坏事自己承担,内心谦下,扩展心量,则法界和合,不仅能消除我慢之心,亦令自他皆得欢喜,善缘福报自然能够成就。

  若能把恭敬之心,端存心中,尊重一切众生的佛性,则对下一定也能慈悲,对人必定和合无诤,做起事来一定认真到位,因为万法唯心;当觉性提起,时时刻刻心中都能清楚明白、不打妄想,便能知道在当下的时节因缘该怎么去做。所谓人圆佛即成,依敬慈和真而行,始终坚住正念,随顺觉性,则人格日臻圆满,道业必能成就。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