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修布施契菩提


文/星宁法师

  经云:「六度彼岸布施为门,四摄之行而为其首。」六度与四摄法皆是菩萨的必修法门,为何布施是二者之首?原因有二:第一,布施最容易修习。第二,菩萨先行布施,令众生安乐无忧,便能使其对佛法产生信心,进而发菩提心。布施不仅能利他,更能自利;广修布施,能对治自己的悭贪之心,化除三毒烦恼,成就菩提涅槃之道。

  布施有三种:财施──施与人财物;法施──为人说法;无畏施──令人远离怖畏。「施」是惠舍之意,《大智度论》提到四种舍,前三舍与上述三种相同,第四种舍称为「烦恼舍」,意为布施能舍掉自己的烦恼;最主要的,是能舍悭贪之心。「悭」指自己有的拿不出来,「贪」是贪着本非自己的事物。众生流转三界不得出离,究其根本原因就是贪欲,因为贪爱而生执着,贪求不到就起瞋恨,不了解自己所贪爱之物皆是无常、虚妄不实,即是愚痴。贪瞋痴的业轮令我们不断在三界中轮回;为了出离生死大海,到达涅槃彼岸,故首先须修布施以转化悭贪之心。

  或许我们会认为自己并不悭贪,然而,仔细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举动便会发现,我们常常已经在悭贪了,却丝毫未觉。例如:喜欢挑好的东西,这是贪心;看到发票箱会投下手边的发票,看到捐款箱则只想投个铜板,甚至无视之,这是悭心。自己会的知识,不愿与人分享,怕别人胜过自己,这当中有悭也有贪,悭吝分享,贪求名利。除此之外,我们也贪着自己的色身,怕累、怕受伤;或是贪着善法,知道要修福报、抢着做事,却不让他人随喜,并且夸耀自己的功德……这些都是来自于悭贪之心。无始劫以来的悭贪之毒,障碍了自己的法身慧命,令清净心无法现前,不能与菩提涅槃相应。

  为什么会有悭贪?是因为想拥有自己所没有的,怕失去自己正拥有的。但自己真的拥有这些钱财、知识……吗?《金刚经》云: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。」我们从不曾拥有什么,一切事物、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,因缘散灭便无,自己什么也带不走;既未曾拥有,又何来失去?明白自己所贪着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,舍掉这些梦幻泡影,我们真正拥有的、从不失去的本具清净心才会现前。

  经云:「舍一得万报。」有舍才会有得。藉由布施舍掉悭贪,即得六根清净,身心喜乐,一心无乱,而生智慧。要成就布施的真功德,需具备几种心:一、观施者、所施物、受者皆是因缘假合,是空性,三轮体空,施而无施。二、起慈悲心,愿能与乐拔苦,就算他人贪求无厌,亦不生嫌弃、瞋恚。三、具平等心,对受施者不生分别,亦不起慢心。四、为了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而布施,不求人天福报。五、所有功德皆回向无上菩提,回向一切众生离苦得乐。六、从布施入手,广及其余五波罗蜜,乃至六度万行。

  释迦牟尼佛过去为宝海梵志时,曾劝化无量众生发菩提心,并在宝藏佛前发五百大愿,愿生生世世修行布施,以大悲心将自己所有之物、乃至头目脑髓,施与一切众生。若众生乞求过量,亦皆给与,不生瞋恨,不求果报,但为令众生得入佛道。故佛于过去世中曾割肉贸鹰、舍身饲虎……,如《法华经》所云:「三千大千世界,乃至无有如芥子许,非是菩萨舍身命处,为众生故,然后乃得成菩提道。」

  我们也要发愿广修布施,精进行道,慈悲修慧,修菩萨行,以此利益众生、摄受众生;透过布施,舍除悭贪心、瞋恚心等障蔽佛性的种种烦恼,令清净心现前,如此便能契悟自己本自具足的菩提心。广修布施,既能利他又能自利;烦恼转过来了,就是菩提。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