智仁勇,中道行


文/星敏法师

  昔日,大珠慧海禅师于《顿悟入道要门论》中,开宗明义地开示:「问:『欲修何法,即得解脱?』答:『唯有顿悟一门,即得解脱。』『云何为顿悟?』答:『顿者,顿除妄念;悟者,悟无所得。』」中道实相观,理上至简至易:一念不生,万法无咎。只要保持清楚明白、不打妄想的心,当下即是中道实相。然而,事上却需透过一次次练习、返照,方能相应。

  子曰:「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。」孔子曾说,有智慧的人,不会迷惑;有仁德的人,不会忧愁;有勇气的人,不会畏惧。不迷惑、不忧愁、不畏惧,时时保持正念,不落两边,常行中道,即能与道相应。因此,修行的具体落实,可从孔子教导弟子的三达德──智、仁、勇入手。

  知者,智也,即建立正知正见,了达宇宙人生的真理,明白因缘果报、缘起性空、本具佛性之理,使觉性时时现前。以上台复讲为例:从准备复讲内容、一次次练习,到上台、拿起麦克风、复讲结束。观照己身、念头的细微变化,体会到一切真正是「缘起」,本质的确是「性空」,时间一到,原本紧张的心念也消失得无影无踪、了不可得。开山祖师曾云:「一念不生是最大的精进。」复讲前用心准备,不打妄想,相信当前的本具佛性,拥有无限进步的可能性。每次的复讲,都是自我挑战、学习突破的过程;每次的复讲,都要以正念、恭敬、供养之心来准备。如此端正因心,从因上努力,未来才能真正弘法利生,接引更多众生同入佛智。

  仁者,宽惠良善之德行也,即以大慈悲心,恒思利他,行自利利他的菩萨道。一切众生都是菩萨的福田,菩萨行也唯有在众生中方能成就。在学院学习的过程,亦是修自利利他菩萨行之良机。当同学在课业上有疑问或困难、邀请一同讨论时,应学习放下小我,袒开心胸,乐于协助,因为此正是布施之良机。讨论过程中,为了让对方更了解,自己必须思惟地更深入全面,无形中不仅加深了印象,对内容的掌握度也更提高。回首反观,不但能帮助他人,自己也从中获益。子曰:「仁远乎哉?我欲仁,斯仁至已!」心常存仁,施而无施,心无所执,如此方能与道相应。

  勇者,能无所畏惧。苏轼〈留侯论〉有云:「天下有大勇者,卒然临之而不惊,无故加之而不怒。」身为修行人,持清净戒,自然能处众无畏;净念相继,保任此心,面对任何境界自然能不惊不怖,如此方为真正的勇者。具体落实之道,即是在日常与人相处时,时时反省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清净?不仅口不说四众过、不批评,心中更不能起恶念。因为只要存有一丝怨怼之心,评论别人的言行,念念相续,即与道相违;评论对方的当下,心中早已落入人我是非,缺乏观空的智慧,不但无法使自己解脱烦恼,更坚固我相、我执,长养瞋心、慢心。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内调心性,外敬他人,是自皈依也。」心要谦下一切,以柔软心、平等心慈悲包容,有着海纳百川、虚怀若谷的胸襟与气度,方能从一切人我是非的烦恼中出离,在森罗万象的境界中如如不动,此乃真正的大勇。

  《了凡四训》云:「务要日日知非,日日改过。一日不知非,即一日安于自是;一日无过可改,即一日无步可进。」修行,即是要在每个习以为常的「习惯」与「习气」中,提起觉性,重新审视此刻心念是否清净?此刻心境是否与中道实相一致?是则保持,否则调整。期许自己在境界中,皆能有照破妄想的力量,时时触物起照,能如实了知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。在动静闲忙、二六时中,以智、仁、勇三达德自我勉励,常行中道,保任此心。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