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知足


文/星霁法师

  富贵光明的人生是人人所企求,但何谓真富贵呢?是赚取最多的金钱?是追求最高的地位?抑或是满足最多的欲望?古往今来,太多的经验让我们知道,欲望深似海,人们想要的没有最多,只有更多,永远追求不完,就算追求到了,就真的会快乐吗?多半未必,得到的可能反而是内心的贫乏与痛苦。

  欲望是苦恼的来源之一。历史上,为满足欲望,用尽心思、机关算尽,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,而致身败名裂之例不少。如西晋的石崇,以奢靡夸人,最终因财色而遭害,臨死前犹叹曰:「奴辈利吾家财。」当押送者问:「知财致害,何不早散之﹖」,石崇「不能答」。财富与地位仍是石崇最为看重而难以割舍的,死前仍无法醒悟。

  佛经中记载一公案:昔日佛陀与阿难同行,见路旁有一坑,两人看了一眼,皆言:「毒蛇」,便继续前行。一旁的农夫听闻此,便好奇上前一看,只见满坑的金银,兴奋地说道:「出家人所说的毒蛇,原来是可以让我享用不尽的黄金。」便将黄金据为己有。农夫致富的消息很快传到国王的耳中。国王怀疑农夫不法谋财,才会一夕致富,便将他逮捕入狱。此时,农夫后悔地表示:「之前听佛陀与阿难尊者说有毒蛇,便走过去一探究竟,才发现这些黄金。被贪心蒙蔽的我将它据为己有,如今为此入狱,终于明白黄金真是害人不浅的毒蛇!」由此可见欲望追求之害,就如同《大智度论》云:「诸欲求时苦,得之多怖畏,失时怀热恼,一切无乐时」。不当的欲望追求,不仅非乐事,反而可能成为危害生命的毒蛇,不可不慎!

  真正的富贵来自少欲。因为少欲,所以知足;因为知足,所以能得真自在。孟子曰:「养心莫善于寡于。其为人也寡欲,虽有不存焉者,寡矣;其为人也多欲,虽有存焉者,寡矣。」少欲之人,不会因不当的追求而作有违善良本心、失道德良知之事,所以能够安隐知足。东晋时,陶渊明好读书而不慕荣利,生活「环堵萧然,不蔽风日,短褐穿结,箪瓢屡空」,依然晏如也!这种「不戚戚于贫贱,不汲汲于富贵」的胸怀,传唱千古。

  对于修行人来说,少欲知足更是必要。《佛遗教经》云:「行少欲者,心则坦然,无所忧畏,触事有余,常无不足,有少欲者,则有涅槃。」佛如是教诫弟子。减少欲望,免除无义也无益的攀缘和追求,因为放下贪求,所以能够安住当下。

  有求皆苦。分析种种欲望的追求,就会发现,一切的有所求都是为了满足「我」:我想要的东西、我喜爱的境界、我贪爱的感受……但倾全心力要满足的「我」究竟是什么?佛法告诉我们,我,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有;境界,是成住坏空,因缘和合而生;感受,是生住异灭,无常变化所集,没有一个真实的存在。众生所追求的,实则都是虚妄不实,在这些虚妄中想尽力满足的那个「我」,也从来都是了不可得。但众生从无始劫以来早已「妄认四大为自身相,六尘缘影为自心相」成习,有我,所以有他;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所以有执着,不得解脱。若能从这些相对中超越,就会发现其中有个始终不用求,也不会失去的「绝对」──就是我们的常住真心。常住真心不假外求,人人本具,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无上自性珍宝。只要我们愿意肯定自性珍宝,并安住其中,真实富贵一切现成。

  不能安住的心,就像无止尽狂奔的脱缰野马,唯有知足,能悬崖勒马。能真正「知」道,并安住在这念最真实不灭的心性中,不为外境所惑,不为境界所转,就能体会到真正的踏实自在,是任谁也夺不走、恒久不变异的安隐富「足」。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