養心莫善於寡欲


文/星空法師

  歷史上有一則公案:有一位金碧峰禪師,禪定功夫了得,經常入到定當中。在陽壽已盡時,閻王派小鬼前去捉拿,卻怎樣都找不到。後來小鬼們得知金碧峰禪師非常喜歡自己的一個紫金缽,若能拿到這個紫金缽,他心生掛礙,就會出定。果然,當小鬼們敲紫金缽時,禪師聽到缽聲而出定。出定後,自知無法了脫生死,是因為心中還有所貪愛,於是便將缽打碎,再次入定,任小鬼們再怎樣找也找不到了。

  這個公案,讓自己省思:若非金碧峰禪師有修行,捨去了最後一絲貪欲,則又是一段生死輪迴。出家前,也曾耽溺於物質的追求,將金錢和時間花在裝飾自己、飽足口腹,追求所謂好的生活品質。然而,欲望猶如無底洞,追求愈多,掛礙愈多,不但煩惱永無止盡,心靈亦空虛無所依靠。

  學習佛法後,了解欲望為生死的根本。雖然明白多欲之苦及寡欲之樂,但無始劫來的貪染習氣,一時難以放下,又該怎麼達到少欲知足?虛雲老和尚曾開示:「佛教絶非標奇立異以衒人,亦非故弄玄虛以惑眾,其一言一行,皆從戒定慧三學親履實踐得來。」持守淨戒,藉由約束外在的身不妄造作,漸漸減少心中的欲念,使心得以自在;同時亦須修習禪定,在面對五欲的誘惑時,才能身心堅忍不動搖;更要以智慧看破物質的生滅虛妄,了達萬法皆緣起性空,唯有自己能辨別喜惡、感受苦樂的這一念心才是究竟真實。這念心清楚、明白、作主,才能放下對物欲的追求。

  《永嘉證道歌》云:「窮釋子,口稱貧,實是身貧道不貧。貧則身常披縷褐,道則心藏無價珍。」出家後,捨離世間五欲,每天穿著簡樸的僧服、同一雙僧鞋,寮房中只有用功之物與生活必需品,減少對物質的欲望和追求,有了更多時間反觀,提升自我。每日在意的,不再是要去哪裡旅行、哪間餐廳好吃、衣櫃裡的衣服夠不夠,而是能反觀自照,看看自己習氣、煩惱、執著有沒有少一點,利他的菩薩行有沒有更多一些。逐漸體會到,物質生活虛妄且有限,但心的力量無有窮盡,過去是作繭自縛,被欲望綑綁,而今放下曾經的追求,沒有了欲望的束縛,心裡反而更自在。

  孟子曰:「養心莫善於寡欲」。唯有捨去貪得無厭的欲望,才能從煩惱中解脫,進而反觀自心,達到心靈的提升。開山祖師曾教導:「知足常樂不是消極,而是要我們知足、安住,從因中努力;不要這一山望到那一山高,在果當中追求、比較,讓貪心充斥我們的心靈,因求不得而痛苦。」如是提醒自己:身為修行人,應當除去種種欲望貪著,令自心清淨安樂,並讓願力化為求法、弘法的動力,度化有情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