慎獨之要


文/見變法師

  何謂「慎獨」?「慎」意為謹慎、真誠;「獨」意為單一、一個人。「慎獨」,意指一個人在獨處、無人注意時,一切言語舉止都能謹慎不苟,不因無人見而有偷心。

  古德云:「心不妄念、身不妄動、口不妄言,君子所以存誠;內不欺己、外不欺人、上不欺天,君子所以慎獨。」能慎獨者,必是心誠、心正。所謂「誠於中,形於外」,心念真誠,表現於外的言語、行為必也能誠實不欺、坦蕩光明,如:東漢楊震,為官清廉、為人心誠坦蕩,從荊州赴東萊郡當太守時,途經昌邑縣,縣令王密是楊震在荊州刺史任內薦舉的官員,聽聞楊震到來,當即慎重接待;到了夜晚,獨自帶著黃金十斤前去拜訪,楊震當場拒絕,王密勸道:「夜深了,此處無其他人,這些金子您收下來,不會有人知道。」楊震義正言辭回覆:「天知、地知、你知、我知,怎說無人知道呢?」其正直磊落,讓王密深感羞愧。

  近代弘一大師曾提出「改過十訓」,云:「吾等凡有所作所為、起心動念,佛菩薩乃至諸鬼神等,無不盡知盡見。若時時作如是想,自不敢胡作非為。」常以此自我警策。此也提醒學人時時要謹言慎行、防意如城,因果歷歷分明,萬不可掉以輕心。起心動念,一念乖真,業果隨現,如:唐朝高僧悟達國師平日持戒精嚴,只因一念名利心起,即感召已找了十世的冤親債主──晁錯有機可乘,化為人面瘡攀附國師膝上來討債。古之高僧大德只因一念差池,尚負宿報,何況吾等凡夫眾生!當要時時觀照自己的心念、言語舉止,如《詩經》云:「戰戰兢兢,如臨深淵,如履薄冰。」

  生活中,如何做到慎獨,保持身口意之清淨?第一,要具正知見,深信因果之理。第二,以戒為師。依戒而行,身不放逸、口不妄言、意不顛倒。戒是正順解脫之本,能幫助我們防非止惡、斷惡修善、自淨其意。第三,時時反省、檢討。以四正勤為導──「已生善念令增長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惡念令斷除,未生惡念令不生。」時時反省自己的身口意是否清淨,在因地上用功,日久功深,自能常保正念、自在作主。

  子曰:「君子坦蕩蕩,小人長戚戚。」能慎獨之人,因謹言慎行、表裡如一,故二六時中都能真誠坦蕩、光明磊落、無所憂畏。《禮記.中庸》載:「《詩》云:『相在爾室,尚不愧於屋漏。』故君子不動而敬,不言而信。」又《詩》云:「予懷明德,不大聲以色。」為道之人若能落實慎獨,端正身口意,不僅能化除心中的煩惱,所展現出的言語舉止,深具敬慈和真,亦能感化、攝受眾生,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。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