良藥除我執


文/星敏法師

  「我」字,《說文解字》解釋為「从戈从𠄒」。「从戈者,取戈自持也。」意指在日常與人互動的過程中,若不返照,則易以自我為中心,不如己意便起瞋,手持戈,向他人示威。開山祖師所指導的中台四箴行——敬、慈、和、真,是破除我執的一帖良藥。

  「敬」者,有恭肅、尊重之意。釋迦牟尼佛過去生曾為常不輕菩薩,無論見到出家眾、在家眾都是恭敬、禮拜、讚歎,即使有人起瞋心,用石頭、瓦片、木杖丟擲他,常不輕菩薩仍恭敬每個眾生,不生瞋恚。菩薩行者亦當如斯,始終莊敬自持,以恭敬心去除我執、降伏我慢。

  「慢」,是修行的一大障礙。反觀自省,在日常生活中,隨口說出的話、隨手擱置的物品、隨便應付的事,乃至隨意打的妄想,其實都是「我慢」的展現。此慢心的根本,即是恃「我」而起,認為他人都不如我,一切我所有的,都比別人高尚。然而,無論自己或他人,都是地、水、火、風四大假合的血肉之軀,何來誰比誰高尚之說?如是思惟,「慢」由何而起?

  「慈」者,《說文解字》云:「愛也。從心,茲聲」。「茲」有草木茂盛之義,心中充滿愛心為慈。《大唐西域記》中載:佛過去生曾為鹿王,於森林大火時,為救護林中的動物們渡過湍急大河,不惜身據兩岸,讓動物們踩踏而過,儘管已穿皮斷骨,仍奮力搭救;有一跛兔最後才到,鹿王仍強忍疲苦而救濟之,最終筋疲力盡,落水而亡。《十住毘婆沙論》云:「深行大悲者,愍念眾生徹入骨髓故名為深。」反觀自省,在日常生活中,自己是否能在對方的需求上看見自己的責任?是否能恆思利他,主動關心身旁的師兄弟,落實利行攝?憶念起開山祖師對弟子們無微不至的護念,慈悲的行履,廣大的心量……自己願起而效之,發上求下化之心,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,饒益一切眾生,將此身心奉塵剎,以為報恩。

  「和」者,「從口,禾聲」。「禾」有相互依從義,心聲相應為和。子曰:「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」正人君子應以公正之心待人而不結黨營私,以大眾的利益為優先考量。反觀自省,當自己不耐見他人的言行,在心中評論或固執己見,當下已落入傲慢、成見的偏執中,與道相背。改正之道,要從「念頭」開始,落實在言行中,與他人和合無諍,與大眾和光同塵,學習功德歸三寶,好事給他人,壞事自己反省檢討。

  「真」,即真誠、實在、不虛假。修行人要「真」,對自己的道業要認真。在佛學院的每一天,舉凡早晚課誦、晨掃、過堂、靜坐、教理課程,乃至出坡作務,皆是在端正知見、落實菩薩願行。反觀自省,自己做常住事是否認真?待人是否真誠?與人互動中,心中還有幾分我執?古德云:「利人者公,公則為真;利己者私,私則為假。」期許自己念念真誠,一切言行都是利他、無私、無我,如此心才能真正坦蕩、光明、清淨、廣大、平等。

  在落實「敬、慈、和、真」的過程中,亦是去除我執的過程——身恭敬謙和,利行同事;口和合無諍;心念念慈悲、清淨、真誠。期許自己二六時中都能落實中台四箴行,未來能廣度眾生,共證菩提!

 


單元首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