良药除我执


文/星敏法师

  「我」字,《说文解字》解释为「从戈从𠄒」。「从戈者,取戈自持也。」意指在日常与人互动的过程中,若不返照,则易以自我为中心,不如己意便起瞋,手持戈,向他人示威。开山祖师所指导的中台四箴行——敬、慈、和、真,是破除我执的一帖良药。

  「敬」者,有恭肃、尊重之意。释迦牟尼佛过去生曾为常不轻菩萨,无论见到出家众、在家众都是恭敬、礼拜、赞叹,即使有人起瞋心,用石头、瓦片、木杖丢掷他,常不轻菩萨仍恭敬每个众生,不生瞋恚。菩萨行者亦当如斯,始终庄敬自持,以恭敬心去除我执、降伏我慢。

  「慢」,是修行的一大障碍。反观自省,在日常生活中,随口说出的话、随手搁置的物品、随便应付的事,乃至随意打的妄想,其实都是「我慢」的展现。此慢心的根本,即是恃「我」而起,认为他人都不如我,一切我所有的,都比别人高尚。然而,无论自己或他人,都是地、水、火、风四大假合的血肉之躯,何来谁比谁高尚之说?如是思惟,「慢」由何而起?

  「慈」者,《说文解字》云:「爱也。从心,兹声」。「兹」有草木茂盛之义,心中充满爱心为慈。《大唐西域记》中载:佛过去生曾为鹿王,于森林大火时,为救护林中的动物们渡过湍急大河,不惜身据两岸,让动物们踩踏而过,尽管已穿皮断骨,仍奋力搭救;有一跛兔最后才到,鹿王仍强忍疲苦而救济之,最终筋疲力尽,落水而亡。《十住毘婆沙论》云:「深行大悲者,愍念众生彻入骨髓故名为深。」反观自省,在日常生活中,自己是否能在对方的需求上看见自己的责任?是否能恒思利他,主动关心身旁的师兄弟,落实利行摄?忆念起开山祖师对弟子们无微不至的护念,慈悲的行履,广大的心量……自己愿起而效之,发上求下化之心,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饶益一切众生,将此身心奉尘刹,以为报恩。

  「和」者,「从口,禾声」。「禾」有相互依从义,心声相应为和。子曰:「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」正人君子应以公正之心待人而不结党营私,以大众的利益为优先考量。反观自省,当自己不耐见他人的言行,在心中评论或固执己见,当下已落入傲慢、成见的偏执中,与道相背。改正之道,要从「念头」开始,落实在言行中,与他人和合无诤,与大众和光同尘,学习功德归三宝,好事给他人,坏事自己反省检讨。

  「真」,即真诚、实在、不虚假。修行人要「真」,对自己的道业要认真。在佛学院的每一天,举凡早晚课诵、晨扫、过堂、静坐、教理课程,乃至出坡作务,皆是在端正知见、落实菩萨愿行。反观自省,自己做常住事是否认真?待人是否真诚?与人互动中,心中还有几分我执?古德云:「利人者公,公则为真;利己者私,私则为假。」期许自己念念真诚,一切言行都是利他、无私、无我,如此心才能真正坦荡、光明、清净、广大、平等。

  在落实「敬、慈、和、真」的过程中,亦是去除我执的过程——身恭敬谦和,利行同事;口和合无诤;心念念慈悲、清净、真诚。期许自己二六时中都能落实中台四箴行,未来能广度众生,共证菩提!

 


单元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