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悲入道菩提因,化瞋除障利他行


文/见即法师

  修行学佛最重要的就是菩提心,菩提心的前方便是慈悲心。《华严经》云:「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。因于众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正等觉。」修行人欲求无上菩提,须以大悲心为体,予众生乐,拔六趣苦。然障大悲心者,莫过于「瞋恚」,佛法云:「一念瞋心起,百万障门开。」瞋心若起,只稍一念,能障一切善根,受百千障碍法门。何等百千?《华严经》中提及:「受不见菩提障,不闻正法障,生不净国障,生恶道障……起一瞋恚心受如是等百障法门,乃至百千障碍法门。」故经疏云:「菩萨宁起百千贪心,不起一瞋。」

  人之所以有瞋恚的烦恼,根源在于以自我为中心,遇不顺己意之事便起忿怒,例如:他人与自己意见相左时,常一股瞋恼从心而起;或追忆他人恼我而生忿怒。我们常将彼此之言语、心念,乃至行为看得太真实、捉着不放,不断依着自己的执着,妄生分别,于自心生热恼而点燃瞋火,日夜六时都是在这样的心念中轮回、煎熬、受苦。《佛遗教经》云:「当知瞋心,甚于猛火,常当防护,无令得入。」化除瞋恼之良药,就是要起大悲心。《大智度论》云:「慈悲是佛道之根本。」一个人能够心存慈悲心,自然能真诚和气、和颜悦色,所感通的就是上恤下亲的和合法界。

  《妙法莲华经》云:「观三千大千世界,乃至无有如芥子许非是菩萨舍身命处。」当翻阅《大藏经》中的本缘部,其中所述世尊成佛之前的种种行化,无一不是菩萨以无尽之悲心,全身心救护众生之事迹,例如世尊行菩萨道时,因不忍母虎产子后疲困乏食、饥馑心慌,还欲食子,基于大悲心故,行布施,舍身喂虎;菩萨为欢喜首鹦鹉时,遇森林大火,为救百兽出离大火,不间断往返山海间,以羽毛取水灭火,为基于大悲心,行精进;菩萨为螺髻仙人时,恐出定走动,顶上鸟卵无母鸟孵而尽坏,还入定,兀然不动,为基于大悲心,行禅定。世尊于无量劫中,以慈悲心怜悯一切众生,帮助众生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,无有厌离。

  知世尊过去生救护众生的慈悲心行,知恩、感恩、报恩,吾等亦当效法诸佛菩萨的大悲愿行,常行菩萨道无有疲厌。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,恒起慈悲、行菩萨行呢?子贡有一次问孔子:「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?」孔子回答:「其恕乎!」「恕」者,如心也,如谁之心?如他人之心,把别人放在自己前面,遇事皆替他人想,心中无我,自然能恒思利他。凡事为他人着想,就是慈悲;临事没有自己,即能利他。开山祖师常教导弟子:功德归三宝,好事给他人,坏事自己反省检讨。功德归三宝是佛弟子的知恩感恩;好事给他人是菩萨无我、无私的行履;坏事自己反省检讨,是修行人真实面对自我的心。

  我们很习惯拿着放大镜来衡量他人的缺失,无论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,只要有一点点不合己意,他人就像犯了滔天大罪般;当此之时,倘若无法控制自己的瞋恼,就容易与人结下恶缘。因此,我们在平日可借由修七周缘慈、四无量心来长养自己的慈悲心。慈悲能化解仇恨、怨怼,感化众生断恶修善。若能时时心存慈悲,则无一众生是敌人。

  慈悲乃成佛之根本,于日常生活中,应时时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,本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,利乐一切有情,去除瞋恼;时时以大悲水来滋养菩提心苗,日久功深,定能开出菩提花,以万行之因花,庄严无上菩提之佛果。

 


单元首页